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攝影/鄧羽彤)
【記者 鄧羽彤/高雄三民報導】
近年來,食安問題頻傳,為了讓台灣的食農教育能紮根落實,食育成為中小學的必修。南臺灣一群自發性關注南方食農教育發展的民間組織,共同籌組南方食農教育聯盟,簡稱南食盟。希望能促成南部縣市落實食農教育,並進一步訂定相關食農政策自治法規,將食安與綠色生活連結起來,並融合食物、農業、土地,透過教育逐步推廣實踐。
南食盟12月5日於高雄舉辦「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邀請地方政府與推動台灣食農教育之民間團體,針對食農教育推動現況與政策、法規和預算等層面之需求與經驗進行交流與討論。透過民間組織的串連與發聲,希望以此凝聚共識,提出具體的立法訴求,以及相關願景,並督促政府盡速完成相關立法。
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攝影/鄧羽彤)
大地開課 學生親自體驗種植
來自深溝國小的黃增川校長、官田國小的林保良校長,以及雜糧學堂黃文欣老師,分享食農教育在中小學的實踐。黃增川和林保良說,他們將學校附近的田地當作教材,老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如何栽種植物,讓學生能夠在小時候就慢慢接觸到關於食物的知識。黃文欣則提到她到各國小時,看見學生們開心種植的畫面覺得很開心,從小培養他們對蔬菜、水果的認識,在種植的過程中,學生們親自走下田去,透過農夫的教導,他們從播種、灑水、拔雜草、撈福壽螺,到最後的收割,過程裡學生們學習到分工合作以及關於稻田的知識;學生也體會到農民的辛苦,本來不吃中餐的學生,在體驗後吃田間便當吃得津津有味。最後也將他們自己種的稻米真空包裝,把師長們與學生們一起努力的成果回饋給社會大眾。
黃增川說:「我們學生很可愛,全部同學顧一塊田,因為是不灑農藥的田地,會有福壽螺出現,學生們每節下課都輪班去撈福壽螺,所以植物才會長得那麼好。」學校透過食農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對食品有些觀念,體驗務農的辛苦,才能夠更加珍惜食物,不僅教學生親自種植,還從學校營養午餐著手做改變。針對教育的課程,校方也有做些微的安排,並非另外開課,而是將食農教育直接安排在課程中,不多占用學生的時間,不造成學生的壓力,讓學生能夠在親身體驗的過程,得到知識也得到快樂。
推展食農教育 從我們本身做起
食農育願景牆。(攝影/鄧羽彤)
參與論壇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楊昭景教授表示,他們課程中也有安排學生跟地方產業或機構互相聯繫,從產業的合作開始,農民組織和分享、社區知識、一直到自家的餐桌上。民眾在挑菜時,會比較商品的價格及品質,但卻總是抱怨有機食品太過昂貴,同時對灑農藥的食品感到不安,但又對便宜的價格心動。要吃的安心,就要打從心中的改變對食物的觀念,想要吃到無毒的食物,先從挑選蔬菜開始。讓學生從小就自行栽種蔬菜,多了解食物的知識,在將來他們才能夠對於挑選食材做出正確的決定,對於那一些栽種有機食品的小農們也是一種回饋。
在論壇中,雄好食的施政旭也提到,高雄的微風市集目前是南台灣規模最大的有機農夫市集,提供平台給願意以自然農法或有機耕作方式實踐對土地友善的生產者。攤位上的蔬果均來自高雄市郊各行政區,隨四季與節氣更替,從產地到餐桌,當令鮮採、地產地銷,將食物里程降至最低。同時透過農民說故事的方式,了解每樣手工產品及蔬果栽種背後的歷程,提供消費者截然不同於大賣場及市場的消費體驗。
民眾本身的改變可以從學校及家庭著手,因為對食物的認知不同,對待它的心境也不同。這場「南方食農育願景論壇」不僅交流目前的農教育,也討論之後的政策、法規和預算等層面之需求與經驗。食育行動要集結大家的力量,從小的食農教育,農民的有機務農,民眾有機市集的採買,都是在為將來綠色生活努力,這樣的改變讓社會不再只剩下對食品的不安與疑惑,而是多一份相信跟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