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幕後的日子(二):綜藝朝代輪替,綜藝戰國時代來臨

作者 : 芯慈 發佈日期 : 2021-10-01 最後更新日期 : 2021-11-26 公告分類 : 專欄作家-楊聖緯,最新文章,專欄作家

2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為Unsplash

作者/楊聖緯

一、前言

台灣綜藝節目史,編纂裝著華麗的封面,紀錄台灣綜藝節目半世紀歷史的演進。當你翻開這本厚重的書,會發現這是本集結許多有才華、有熱情的「神經病」,絞盡腦汁與燃燒新鮮的肝,只為了將自己的創意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願意放下手上遙控器的奮鬥史。所謂的「神經病」其實是對演藝同行的一種尊敬,敘述幕後工作人員對任何事情都不肯輕易妥協,明明鏡頭只會拍到一秒的小道具,也會想努力做到精緻、做到最好;或是上節目的藝人,哪怕是畫面不到一秒,或是鏡頭拍的是廣角,甚至拍攝畫面根本不是主角,仍然努力將表情做到最完美,打從心底熱愛這份職業,尊敬任何展現自己的機會。

這本台灣綜藝節目史會這麼精彩,並肇因不斷有許多藝人在節目裡嶄露頭角,用十年以上的青春苦練,換來一分鐘表演的綻放,以及有更多創意的製作人在這裡發揮所長。回想還在讀國小的我,晚餐時候全家人面對電視,期待著今天是哪位明星透過電視到我家做客?透過有趣的聊天與華麗的歌舞秀,陪著我們全家人一起用餐。我們常常眼睛盯著看綜藝節目,一邊趴著吞飯, 根本不清楚塞進嘴巴裡面的是菜還是肉?無論是選秀節目的《五燈獎》、秀場類型的《鑽石舞台》、競賽類的《百戰百勝》,或是巨星雲集的《超級星期天》,這些精采的綜藝節目,讓從小在鄉村長大的我,開始嚮往幻想著。

 

二、三台製播,草創綜藝

我從小就是電視兒童,是一位很稱職的觀眾。一九八〇到一九九〇年代,只有台視、中視、華視三台可以選擇,所以非常不挑也沒得挑,只要是節目就往眼睛裡丟,對節目的主持來賓是誰都不在乎,反正看得懂的環節就笑,如果笑梗太難懂,只要大人嘴角上揚,我就跟著呵呵呵。

後來踏入電視圈開始製作節目,為了做功課或是為了某位藝人的回顧,在公司片庫裡調以前的節目出來看,才讓我再一次搭乘時光機,看著當時陪伴我長大的綜藝節目《歡樂周末派》、《連環泡》、《百戰百勝》、《鑽石舞台》、《金曲龍虎榜》等等,只是我的角色從觀眾轉換成幕後製作,從打發時間變成分析架構,思索當年節目製作人的思維與當時社會環境下的氛圍有什麼關聯。

 

1

圖片來源:楊聖緯

 

三、綜藝王朝,風華絕代

一九九〇年到二〇〇〇年左右是台灣綜藝最蓬勃發展期。很幸運的是我在這時候踏入電視娛樂產業,在五光十色的演藝圈當一個不正常的上班族。第一個參與的節目是小燕姐的《快樂星期天》,當工讀生,可以參與這麼大型的節目,內心充滿驕傲與興奮,常覺得自己是電視人而感到很臭屁。手裡握著節目製作的名片,要借什麼都很方便,如借拍攝場地,像是餐廳、舞廳、飯店、夜店、遊樂園等,或是借節目使用的道具、昂貴華麗的服裝、名貴跑車,甚至連房子都能借,感覺手上的名片就像頂級黑卡,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另可拿來說嘴的,走在街上,看到家家戶戶的電視播著自己參與的製作節目,那種輕飄飄的感覺就像被女神告白一般。更令人覺得有成就感的是,當時的節目怎麼做,收視率都很高,幾乎每週都舉辦慶功宴到天亮,隔一天繼續開心地工作,收入不高,但是生活得很快樂、很充實,也很不可思議。

 

四、綜藝衰退,朝代輪替

產品的生成從萌芽期,經發展期,到高峰期,之後會進入衰退期。台灣的綜藝節目製作也掉進這種不可抗拒的生產魔咒。二〇〇〇年代後,網路越來越普及化,海外許多節目開始一檔接一檔的被放到網路上,觀眾很容易在網路上看到,台灣的綜藝節目面臨巨大挑戰。再者,節目製作遇到瓶頸、沒想法時,製作團隊會參考海外節目的創意。因而台灣綜藝節目有段時間,都會被眼尖網友發現抄襲,甚至被告。現在台灣節目的製作團隊雖不太參考海外節目,但仍有不明目張膽修改、不被網友發現罵抄襲、沒創意僥倖存在的節目製作,這是迫使台灣綜藝節目衰退的原因之二。加上台灣綜藝製作團隊很喜歡互相「學習」,有一個節目類型受到觀眾喜歡,就一窩蜂地製作相同類型的節目,深怕自己沒有做,會被觀眾認為跟不上流行,想法太老土。跟大家看到蛋塔有人買,就瘋狂地賣蛋塔;看見夾娃娃機有商機,就一間一間開。換來的結果是,蛋塔店、夾娃娃店一間一間的倒閉,電視節目也一個一個的停播。

不過,節目開開停停是很正常,就算大家把同類型的節目做爛,頂多再開新的節目或再找海外新的節目參考就好,不至於讓製作環境變得太慘。然而,素人網紅的出現,也重擊台灣的綜藝節目。素人網紅拍攝自己的影片,好看受歡迎,加上沒有電視法規的約束、沒思考太多商業模式,題材五花八門,在電視上不能做的,在網路上都沒有問題。網路平台崛起,廣告商開始將宣傳費下給網路平台,輾轉讓電視台的費用逐年降低,觀眾對於台灣綜藝的買單程度逐年下降,開始喜歡高成本的韓國綜藝,或是華麗舞台、奢華巨星陣容的大陸綜藝,本來我都認為台灣的綜藝雖然製作費不高,藝人陣容不夠華麗,但秉持著台灣綜藝節目團隊的創意,依然可以做出有特色、能吸引關注的節目,一直到蔡康永與徐熙娣主持的《康熙來了》,在播出了2933集之後劃下終點,宣告了台灣電視綜藝節目王朝劃下了璀璨光輝的終點。但台灣綜藝節目的黑暗之境並沒有長久,隨即漸露黎明曙光,取而代之的,則是迎來網路節目的戰國時代。

 

五、網路平台崛起,綜藝戰國時代來臨

歸功網路平台崛起,觀眾收視習慣隨著改變,已經沒有當年守在電視機前面,為了看心中最愛的綜藝節目的衝動,那種感覺,就像是本來每年都會去101大樓一起倒數跨年,而現在寧願在家看電視直播就好。網路發達,電視台馬上會把節目內容放在網路平台上,觀眾可以靈活運用自己的時間,首播沒看到沒關係,等到有空再上網去看,或是透過零碎的時間,片段的看也可以。網路的自由度很高,你可以透過電腦、平板或手機都可以收看, 還會有誰會願意看首播?寧願把時間妥善分配不是更好?

我本來的想法還很樂觀的,但後來網路影音創作者開始操作「飢餓行銷」,事先告知觀眾會於幾點進行網路首播,邀請觀眾一起看網路首播。 之前電視節目播出,觀眾不會知道有多少人一起看節目,但現在網路首播,觀眾除了可知線上有多少觀眾一起收看,還可以互動留言聊天,這是電視節目單線傳播做不到的,網路雙向溝通的方式讓節目增加多元的可能性,網路平台製播的模式直接否定我的樂觀。

而且高手在民間,早期想參與節目製作進到節目製作公司的員工,大都是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如廣電系、新聞系、大眾傳播系、傳播藝術系的畢業生,現在綜觀網路影音創作者,只要你對於影像創作有興趣,你不需要昂貴的攝影器材、收音設備,只要手機就可以記錄和剪輯,沒有傳統節目製作的限制,無論題材怎麼無厘頭,總能吸引到對這些素人高手作品有興趣的觀眾。

 

六、成名藝人變網紅,紛紛開闢新出路

台灣開了大量的談話節目之後,出現了一票寄居在這樣節目底下生存的藝人,這些藝人被稱為「通告藝人」。這群藝人大部分是曾經發過唱片、演過戲、或是從某些選秀節目比賽而出道,在星海中浮浮沈沈,還不至於大紅到可以辦萬人演唱會,但也不至於乏人問津、沒有知名度,這類「通告藝人」轉攻網路平台,搖身一變成網紅。逐漸地,成名當紅的藝人發現上電視節目的次數越來越少,重播次數越來越高,許多商演活動開始找網紅出席代言,成名的藝人出席的效益成本沒有網紅來得高。這些成名的藝人們開始思考必須跟著時代的趨勢改變,早期經紀人一直要藝人保持神秘感,不要太常曝光,免得讓觀眾覺得沒有新鮮感。網紅卻反其道而行,發生什麼大小事就發文,天天直播與觀眾線上聊天、唱歌,在網路平台上盡可能滿足粉絲的要求,如此零距離與真實感,讓粉絲們願意跟隨,只要發文就獲得粉絲大量按讚,只要直播就會流量暴增,有時上線人數還打趴一些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因此,成名藝人開始逼自己成為網紅,經營粉絲專業,開直播來與粉絲做即時互動,甚至創立影音平台,拍攝節目讓自己創造更多曝光的機會,例如蕭敬騰《蕭房車》、羅時豐《不務正業》、羅志祥《SHOW TV》、陶晶瑩《陶口秀》、LULU黃路梓茵《Luluの家》、GINO《吸血鬼俱樂部》、曾之喬《聊姐了解》、楊丞琳《我平凡的一天》、任家萱Selina《任真迷什麼》、劉品言《四纖女出遊記》等等,這些節目不僅製作用心,最大的差別是自己可以掌握更多節目的方向,是真正為自己發聲的平台。

 

2

圖片來源:楊聖緯

 

七、 結論

電視綜藝節目雖然越來越少人收看,這樣的說法只是對於使用工具的差別。例如某一個電視節目本來的電視有效收看人數是三十萬人,現在人數可能驟減為十五萬人,透過收視率表的調查是收視率降低,但其中可能有觀眾是透過Youtube,或是其他影音頻道的網路平台收看,你會發現只要是好看的節目,還是可成功養了一批忠誠的觀眾。

我認為,停止只嘗試一季就來判斷節目的生死,願意花時間慢慢培養觀眾,而節目內容不斷進行滾動式修正,有特色的節目依然可以在綜藝戰國時代,建構屬於自己的版圖。未來台灣,無論是電視或是網路製作都有屬於適合平台的節奏,均可製作出質感高且有深度的節目,而本來不夠用心製作的節目,將會逐漸被觀眾遺忘、被市場淘汰。多元平台的良性競爭下,將會釋放更多影音創作人才的職缺,期待未來有更多熱情、有創意的年輕人踏入影視產業,創造更多優質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