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幕後的日子(三):綜藝節目生產過程

作者 : 芯慈 發佈日期 : 2021-10-01 最後更新日期 : 2021-11-26 公告分類 : 專欄作家,專欄作家-楊聖緯,最新文章

3

圖片來源:楊聖緯

作者/楊聖緯

前言:節目這麼多元,總有你喜歡的

你喜歡看綜藝節目嗎?你有曾經看哪一檔綜藝節目,從首播看到最後一集?或節目還沒開始播,光是預告裡的藝人卡司介紹、精彩片段,就讓你引頸期盼?又或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意外轉到很有趣的綜藝節目後,一試成主顧,每週都期待節目的播出,並且記錄有趣好笑的內容,隔天到學校去與好朋友們分享討論,甚至成為忠實觀眾一路追隨到節目停播或是轉到讓你覺得超瞎的節目,懷疑這種莫名其妙的節目到底會有誰想看?

無論是你極度有興趣或是你覺得超無聊的節目,你有曾經思考過,這些節目是在什麼情況下被創造出來,是怎麼一步步成為一集又一集、好看好笑、有趣又經典的節目,讓你躺在家裡的沙發上,按下遙控器的按鈕,讓節目上的藝人出現在你家客廳裡,成為你家的開心果,讓你的客廳充滿歡樂?

 

二、一個蘿蔔一個坑,有新企劃就有節目壽終正寢

通常一個節目的誕生,表示有另一個節目劃下句點。一天二十四小時,電視台的時段都是固定,除非是本來兩小時的節目縮短成一小時,擠出另一個時段給新節目播出,不過這特殊情況極少。通常節目劃下終點有幾個原因:第一、收視率長期萎靡。無論怎麼改版、怎麼換景、怎麼思考新主題都無法起死回生,甚至換掉節目製作團隊或主持人都沒救,電視台就會做出斷捨離,讓節目成為台灣綜藝節目史的某一篇。第二,節目合約到期而自然結束。通常這類型的節目都與補助案有關,像是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有補助案可以申請,不過這些通常都是以季為單位來申請,節目如果沒有順利拿到下一季的補助,也會因為經費不足而停止製作。第三,則是製作公司或主持人與電視台產生誤會,或是電視台想經營不同收視群、或是想開一檔可以置入業配的節目等,不過這些都比較少發生。

當節目確定要停播之後,電視台就會開始釋放相關消息,通常並不是詔告天下廣發英雄帖,而是會先跟比較友好的節目製作傳播公司透露消息,透露消息的過程中會暗示希望的方向。例如建議可以寫一些婦女有興趣的節目企劃、或寫一些方便產品置入的談話性節目等等,讓你不用像猜樂透號碼一樣瞎猜測,而是有方向知道該怎麼寫企劃書,思考新節目的特色、賣點、架構、附加價值,甚至思考主持人選等等。

節目製作公司獲得電視台高層的訊息之後,就會指派任務給目前工作量較少的製作團隊去發想,或給曾經有製作相關經驗的製作團隊進行創意發想,如果提案順利通過準備開始製作節目,才會交接給另一個節目團隊執行。這個過程其實對製作團隊而言充滿挑戰性,因為你手上本來就有一檔節目正焦頭爛額,好不容易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現在又要增加工作強度,一邊把既有節目顧好,另一邊還要額外開會討論新節目的方向,而且這過程就像你對一個心儀的對象告白,你用心準備了告白的橋段,寫了一封圖文並茂的情書,但是對方卻不一定會答應跟你交往那樣的忐忑。所以老闆會釋放利多,例如加薪或職稱升等,讓原本收入慘的、可憐的幕後難民可以趁機有多一些些的收入,讓乾扁的皮包多一點存在感。

 

1

圖片來源:楊聖緯

 

三、先了解觀眾,再想節目方向

    新節目的方向發想與思考什麼類型的節目會讓觀眾買單這件事,其實是有一套流程或規則可以搭配使用。首先,並不是先急著天馬行空亂扯創意,而是要分析電視台的屬性。例如,民視是偏中南部或年紀大一點的觀眾群,你思考的方向就必須以年紀稍長可以接受的內容為主;如果是中天、三立等電視台,那就會偏向都會型或是年輕人喜歡的為主。因此第一步是先調出電視台的相關收視率,分析該時段收視率是哪些年齡層的觀眾比較多,這些觀眾又是從哪些電視台轉過來,原本的觀眾又是流向哪去,再去分析觀眾是流向哪些節目,或是從哪個節目流進來,因為會流向哪些節目,就表示觀眾相較之下比較喜歡該類型的節目。反之,如果觀眾流出去的節目,那在思考的方向裡,就可以避免同一類型。不過現在思考節目方向時,本來就盡量不會去與對打的電視台製作同類型的節目,因為沒有必要瓜分本來就稀有的觀眾群,而是要去開拓那些游移不定的遊民觀眾。「分析收視率」這太複雜、太專業的詞,之後有機會再寫一篇來詳細說明。

 

四、創意發想,團隊動起來 

確定好節目方向之後,製作人開始構思節目設立的宗旨、節目具備哪些特色能與其他同類型做出差異化、節目有哪些賣點讓廠商提升置入或是冠名意願、節目架構會用什麼形式進行,包含拍攝規格與收音軌數,而企劃與執行也沒閒著,每個人都要提五十個節目名稱來票選、分析誰適合擔任節目主持人,因為主持人的檔期與演藝生涯規劃不一定能配合,通常會建議五位主持人來讓電視台選擇,再來也會找美術指導設計節目景片,景片是節目風格非常大的重點之一,就像我與主持人張菲合作的時候,他都會把攝影棚當成自己的家,把景片當成家的裝潢,而上節目的藝人來賓則是到他家作客的貴賓,由此可見景片設計的重要性。

 

2

圖片來源:楊聖緯

 

五、開錄前的導播會議

當萬事俱備,節目首次錄影日期逐漸接近,製作人會邀請所有參與製作的團隊進行「節目製播會議」,參與對象包含導播組的工作同仁、燈光組、成音組、視訊組等工作夥伴,大家左手拿著節目腳本,右手拿著景片三視圖,由製作人帶領著大家,從開場第一個畫面,主持人會從什麼位置出場開始主持,這時候燈光希望能配合做出哪些設計,一路解釋說明到主持人跟觀眾說:「謝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週見。」結束樂下,燈光漸暗,彷彿我們已經在幾張紙上、在彼此的腦中,完整錄完了一次精彩的節目,所有工作人員對於節目會是什麼樣子的呈現都有了畫面,並且期待著正式錄影的到來。

 

六、錄影是條漫漫長路

    好不容易熬到節目首錄當天,腳本來來回回經過好幾版的修改,似乎達到了教科書的程度。只是讓我覺得很奇怪的是,每次就算開錄前經過無數次會議,但是節目首錄的時候,都會把現場搞得像是孕婦難產一樣,令人崩潰。光是開錄前彩排一定會耗掉大把時間,攝影師怎麼拍都沒辦法達到導播的要求,製作人腦中的想法總是沒辦法轉化成導播聽得懂的語言,讓兩個人的頻率可以連上線。好不容易導播組搞懂製作人的需求之後,就馬上換燈光師沒辦法在對的位置打出漂亮的光,就在燈桿一升一降,燈光師左敲右打的讓燈光射往正確位置時,又過了一些光陰,整場錄影就像是下班時交通尖峰時刻的塞車現場,節目錄製走走停停,好不容易熬到主持人錄製節目的結尾,說了我們下週見之後,才算是節目錄影的階段性完成。因為節目錄完只是母帶,距離變成在觀眾面前呈現的播出帶還有一場馬拉松要跑,拍攝帶或是導播Take的PGM(PROGRAM的縮寫)離開攝影棚後,會直接送到剪接室進行初剪,由剪接師把明顯NG或是主持人口誤、或卡接的地方剪掉,把節目長度剪接到接近播出長度後,再讓製作人進行播出內容確定與破口確定,而破口點會讓節目留黑畫面做為區隔,確定節目內容已經修剪到無法再更好之後,會開始寫後製單,就是把主持人與來賓的話,挑選可以做成效果字來凸顯重點,或是主持人與藝人的反應很有梗,可以透過定格、放大、抽色、重播、動畫效果來增加氛圍,這些內容可以透過表單在時間表上註記,後製人員可以依據表單上的需求製作,讓節目畫面更豐富,最後補上節目最後的工作人員名單、贊助廠商名單等內容。這時候的節目內容大致上已經完成了八成,接下來檔案就會送到錄音室或影音工作室進行「聲音調整」、「錄製旁白」與「增加音效」三個流程。「增加音效」指在影片上有效果字的地方,補上綜藝感的罐頭音效,放大觀眾的感受度。「聲音調整」是將歌手唱歌的音準校正回歸,同時也會把聲音「調濕」(加入reverb混響)一點讓音質更好聽,而「旁白錄製」通常是節目長度太長或破口前的預告與節目最後的下集精彩預告等等,等這些步驟都完成,會把節目檔案送到電視台進行字幕聽打,不過有時候趕播出時間的話,音效與字幕聽打會同時進行,等字幕打好之後,這時候節目內容就算大功告成,也會將播出帶送到電視台入庫,等待播出時間一到,將節目播出。

 

七、人人都是製作人

這篇主要想分享製作一集綜藝節目,從無到有的生產過程。無論播出長度是半小時或兩小時,都是由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製作而成,雖然台灣電視產業沒辦法像鄰近國家可以砸下高額預算製作,擁有華麗舞台或是國際巨星加持,不過台灣節目製作人才總是可以在有限的預算裡發揮最大效益,用精彩的節目內容讓觀眾可以打開電視收看一集又一集、好笑有趣的內容,陪伴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隨著網路影音的普及,現在已經進入人人都是影音製作人的時代。只要對影像創作有興趣,你隨時可以拿起手機或相機紀錄你的創意,用手機或電腦的影音編輯軟體製作高完整度的節目,觀眾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節目,而隨著競爭的激烈性,大家也會提升製作水平來獲得更高的關注,相信未來台灣的影音製作人才將會越來越多,節目類型也會越來越多元,只要你搜尋,都可以找到任何有興趣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