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蛇寮 保存傳統製陶技術

作者 : 發佈日期 : 2021-11-17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1-04 公告分類 : 最新文章,社區營造,影音新聞

【徐祖婷、廖予瑄、黃常辰、黃峻斌、鄭國陽/台中報導】

台中市沙鹿區金仁成陶器工廠,是沙鹿北區僅存的一座蛇窯,由負責人王明正先生經營。

興安蛇窯全盛時期全長72尺(約21公尺),而寬僅有三百公分,兩位成年男性並排進入窯洞中都會顯得有些吃力。因為窯的形狀又窄又長,宛如一條蛇,故名蛇窯。

這座蛇窯首先在昭和14年時被建立,前前後後拆除許多次,最後在40多年前建於沙鹿區興安社區內。由於科技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材質的器皿替代了傳統的陶器,因此現代人對陶器的需求慢慢減較少,陶器工業及蛇窯也跟著沒落。因為蛇窯許久未經使用,目前窯場已經荒廢,沒有自行燒陶的功能,如若需要燒製陶器,必須將陶器送去外面請人幫忙燒製。我們請到王明正師傅帶我們認識這座蛇窯的歷史及講解製作陶器的流程。

過去沒有機器可以隨時監控窯內溫度,因此師傅們便會藉由窯身的三個洞監控火侯及注意陶器的燒製程度。陶器需要用高溫燒過三天三夜,燒完後還必須置於窯內放置三天三夜,等到窯內溫度下降,師傅們得以進入窯內將陶器們「出窯」,這才算是將陶器燒製完成。窯口前有一座很大的門,王師傅說,過去窯口有三個門,每當陶器燒好,準備出窯時,居民們便會全部擠到窯口前「搶窯」,爭先恐後的搶著這些經過師傅們用心創造的陶器。

王師傅又介紹道,製作陶器的第一步必須先練土,練土是陶藝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動作,主要是讓陶土裡面的空氣排出,讓陶土更加的勻稱,使其軟硬乾溼適中。過去都是使用手工將土裡面的空氣「摔」出,現在則是使用機器將空氣排出。接著是塑型,塑型有分很多種,最常見的方式便是捏陶與拉胚,顧名思義就是將陶土捏成一個形狀,並且放入700~900度(攝氏)不等的高溫窯中進行「素燒」,讓陶土的胚體生產瓷化作用,這種方式所燒出來的器皿較能長久保存,除此之外,經過素燒後的胚體毛細孔會張大,之後上釉的動作也會比較好操作。另外,在進窯燒的時候,動作也要非常緩慢,如果燒太快的話,便會聽到窯中傳來胚體爆炸的聲音,每爆一聲,陶藝家的心就淌血一次。最後才是上釉跟釉燒,將坯體上上一層釉,並且送入窯中烤出色澤。做完以上的步驟之後,一個陶器才算完成。燒製陶器所需要的技術成分較高,且需要每位工作人員的高度配合,若是在整個過程中出了一點紕漏,那麼前面所做的努力都會付之一炬。

這座蛇窯歷經了40幾年的風霜,多年來的風風雨雨使得窯頂已經塌陷,但是窯身及結構大致上還算完整,這些「蛇窯記憶」便被塵封於此。

走過長長的蛇窯,聽完王明正師傅細細的解說,我們看見當年蛇窯的故事,看見了當年沙鹿區的陶器工業及蛇窯的盛世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