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洪千茵、黃郁茗/彰化報導】
行經兩旁種滿木麻黃的二林綠色隧道,來到彰化西南沿海一帶的二林高中。在這所國、高中部加起來不到一千人的社區學校裡,有一門以家譜為概念出發的「二林譜」課程。帶領學生走出書本及教室,以「身體力行」來認識充滿農活底蘊的二林小鎮。
二林譜課程 以家鄉為名向在地學習
因為108新課綱的關係,許多學校訂定校本課程。二林高中有群老師除了擁抱新課綱所帶來的挑戰,同時也將在地連結做為核心,共同開發以家鄉二林為名的地方課程「二林譜」。「二林譜」共同召集人林綉媚老師談起這門校定必修 : 「二林譜是以家譜為概念出發的,希望學生可以用玩的方式來認識家鄉,不只是單純地去學知識、學歷史」。所以她和同為課程召集人的吳郁銑主任,也努力兜起不同專長的校內老師及地方夥伴共同參與。吳郁銑主任談及當初開設「二林譜」,因為有蔗青文化工作室負責人洪崇銘,從地方工作者的角度加入,讓不夠了解地方的老師們獲得在地支持,促使「二林譜」課程更加落地,同時也搭起了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橋梁。
騎單車尋訪農村認識家鄉
二林譜課程從試營運開始到現在,已經完整的走過五年。除了結合「藝術創作、國際交流、歷史文學、經濟和地理」等跨領域微課程外,還有二林譜大講座、水泥地音樂會,以及林綉媚老師認為最不可或缺的重頭戲「二林譜踏查」。
每當踏查的日子來到,學生便會背起專屬的踏查背包,穿梭鄰近村落的大街小巷。場訪這天,二林高中的師生們正在進行一場農村的踏車巡禮。他們沿行二城路騎往在地專門培育秧苗的三井育苗場,整趟路程頻繁出現稻田、鴨池和畜牧場。這些景象都代表著二林地區最主要的產業類型,孕育出許多富饒產物的長成。
也因為二林的米麥文化豐厚,所以學生藉由踏查日到訪三井育苗場,一窺平常碗裡的白米是如何從頭到尾走過一生。除了解秧苗的成長需要歷經篩土、泡種、烘乾、育秧才能抵達最後的排央,學生也實際體驗如何育秧,並將各自鋪好的秧盆帶回學校種植。林綉媚老師期許學生除了聆聽育苗知識,也能透過身體感知及觀察更靠近這些地方重要的產物源頭。
學生騎行腳踏車尋訪農村(攝影/洪千茵)。
從土地認同到自我認同 信天翁傳承在地所學
除了「二林譜」課程之外,其實二林高中還有一群隱藏版「信天翁」。這是一個類似學生社團,但沒有人數或形式限制的團隊。主要由林綉媚老師每年招來一群高三生一起用「玩」的想法創造出學習可能。像是「二林譜」的踏查課程中,時常能見穿著藍色制服的高三學生,他們就是所謂的信天翁。學生除了可移轉過去的在地學習到課程設計當中,同時也能藉由踏查導覽向學弟妹傳承在地知識,長出自身對內的認同感和向外的自信心。就像老師們期許這裡的學生都能像高爾夫球裡的術語「信天翁」一樣「飛得夠高,看得夠遠」。
學生親手體驗育苗的播種過程(攝影/黃郁茗)。
二林譜另闢社區高中的學習新路
「二林譜」課程宛如一條體制學習的新出路,學生除了可以透過不同領域的學習角度來認識家鄉,同時沒有課本的做中學,也打破過去每天八堂的學科養成。吳郁銑主任認為 :「如果在高中課程上的一些多元接觸,讓學生可以有不一樣的發想,會不會也從中點觸到他們心裡的什麼東西,進而作為方向、訴諸行動。」跳脫過去單一的學科模式,學生更有機會藉由在地學習,從身體力行當中找尋知識、反思學習,進而整合出多樣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打開學生更多的生活體察及學習可能,有機會在地方文化的饋贈下,運行出一套看待家鄉及世界的獨特眼光。
112-2 學年 二林高中信天翁大合照(攝影/黃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