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莊詠捷/台中報導】
梧棲舶來品商圈座落於台中梧棲漁港,在民國七十年代時擁有名牌服飾、皮飾、藝術精品、高級中藥材等豐富的進口商品,可說是當時最具代表的國際商圈之一,但隨著政府開放進出口貿易後,許多商品在市面上普及,因此舶來品商圈也漸漸沒落,現在仍在營業的商家只剩少數幾家,它們的存在見證了舶來品商圈的興衰,也守護著一段梧棲的歷史。
這裡是梧棲舶來品商圈商店最集中的地方(攝影/莊詠捷)。
舶來品商圈的繁盛時期
民國六十五年台中港竣工完成並開港,當時台中港幾乎沒有什麼店家,主要是魚塭和田地,只有一棟德豐大樓在建港完成時也蓋好了,德豐大樓最初的面向是朝東,是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來視察時,知會當時的建設廳廳長林洋港將其調整為面向大馬路,以提升市容。
早期五號碼頭出口有個船員服務中心,是船員們的主要休息場所,在裡面有個小賣場,來自香港、印尼等地的船員就會攜帶一些舶來品上來,在最初還沒有店家的時候,舶來品買賣就是從這裡以及北堤加油站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來到民國六十八年到七十年,臨港路五段旁有一排共二十間的房子,迅速地被商家進駐,當時的店租從第一年六千元漲到第四年變三萬元,因為當時沒有開放出國觀光及進口,所以舶來品非常搶手,主要有皮衣、皮鞋、牛仔褲、化妝品及各種進口包包等品項,即便當時舶來品的引進算是在鑽法律的灰色地帶,但由於船員帶的大多屬於一般消費性的東西,所以被警察抓到也只是罰款而已。
民國六、七十年代,是舶來品商圈最輝煌、最繁榮的時期,商店最高紀錄多達三百多家,以前有遊覽車來時,每個店家都會擠滿人,每天傍晚就會停很多轎車,大家都來搶購舶來品,所以每家店生意都很好,到了民國七十八年到八十年後,開始開放出國觀光及進口,舶來品不再稀缺,商圈的生意就開始默默走下坡。
見證梧棲舶來品商圈興衰的廣昭蔘藥行(攝影/莊詠捷)。
元老級蔘藥行 見證商圈興衰
在梧棲舶來品商圈有一間廣昭蔘藥行,老闆陳廣昭原本是新竹人,最開始是到台中做貿易,因緣際會下在台中港碼頭附近,剛好有認識貿易上的業務,從而認識一些船員,當時的他看見一些舶來品覺得稀奇又搶手,而藥材又進口非常多,因為船員都會帶人蔘、當歸、黑棗及紅棗等藥材,數量多又便宜,他認為市場有需求,在這方面的生意會很好,所以他便開了廣昭蔘藥行。民國六十九年成立時是叫蔘藥百貨,因應市場的需求,店裡不僅販售蔘藥,也販售百貨、食品、進口皮衣及皮件等,並不是很專業的中藥行,陳廣昭說店裡一邊賣藥材,一邊賣百貨是應運而生。
陳廣昭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前船員要經過海關、崗哨裡面出來,所以船員都會把可以帶的東西裝成一小包給海關檢查,其餘的就穿在身上,當時警察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能穿多少件衣服、口袋裝多少東西就盡量裝,就是這樣進進出出把東西帶上來慢慢累積,以前的市場不是只有零售,也有台中一些賊仔市(指舊貨市場或專門交易贓物的市場),賣類似舶來品之類的東西的人會來批貨。比較有趣的則是以前舶來品商圈有的店家生意很好,沒辦法及時將鈔票整理好,就會往垃圾袋或垃圾桶裡面擠,擠到晚上打烊才來慢慢算錢,還常常會有店家出來外面互嗆、互相叫罵,或是偷斤減兩來平衡自己的成本,早期進口的食品利潤非常薄,所以進多少價錢就多少價錢原價賣出,用來吸引客人。
民國八十七年舶來品商圈開始沒落以後,廣昭蔘藥行就慢慢走向專業化,根據小眾的需求專賣中藥、中藥草,以及中醫方面的專業知識,陳廣昭說:「你看我能夠把這個中藥講得頭頭是道,就是我有深入涉獵這些中醫藥的知識,所以客人跟我買中藥材,我就會跟客人說這些中藥材要怎麼燉,然後該怎麼來調理自己的身體。」除了自學以外,陳廣昭還去廣州中醫藥大學讀一年的書,也到陽明大學旁邊的中國醫藥研究所去上中藥的公會團體舉辦的培訓課程,他說早期是想要考中醫師,所以透過自學,但因為以前做生意很忙,根本沒有時間可以讀書,只能利用空檔的時候讀,所以要去考試就比較困難。
廣昭蔘藥行已轉型為較專業的模式經營(攝影/莊詠捷)。
僅存的幾家老店 舶來品商圈另類風景
現在要找從舶來品商圈剛興起時的元老店家不超過十家,大多都是後期生意很好才到舶來品商圈開店,有的則是年紀大了就收起來了,現在能在舶來品商圈生存下來的也都是轉型走向專業化,然後把住家兼做生意的,因為現在生意不好,所以第二代的兒女也都不想接手,他笑著說:「因為從我還沒結婚就來這邊做生意,到現在兒子他們都成家立業,所以我們就進入比較老齡社會了,我們也是半退休狀態,這房子是自己的,可以住家兼做生意,沒有做生意也沒關係。」雖然舶來品商圈不再繁盛,也許很少人會注意到還有這個商圈的存在,但是這邊僅存的幾家老店,老舊的建築、招牌以及充滿故事的老闆,卻記載著一段梧棲的歷史,成了另一道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