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昱蓉 報導】
你還記得國高中的日常生活嗎?每天早上七點半就要到學校,或是坐在教室裡上八小時的課程,而且結束後還要補習到晚上九點的痛苦記憶。不過在臺灣有一群被稱為「自學生」的孩子,他們的知識來源不是學校,而是尋找屬於自己的教育環境和熱愛的學習內容。雖然這樣的生活令人羨慕,但也有我們想像不到的狀況存在。
臺灣的自學型態與現況
這些俗稱為「自學生」的孩子是隸屬於各縣市的教育局名下,並不是登機在學校名下的學籍,依據2014年訂定的法規「實驗教育三法」中衍伸出的《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裡面又區分出三種自學型態,第一種是「個人自學」,第二種是「團體自學」,第三種則是「機構自學」。
臺灣選擇自學的孩子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為從小接觸實驗教育,也可能是無法適應體制,或是身體狀況無法每天上學等等。廖偉涵在2014年就讀國三時,開始個人自學生的旅程,開始的契機很簡單,只是爸爸希望他花更多時間學習有興趣的部分,才翻轉教育的環境。經過國高中的自學之旅後,他感受到這段歷程深深的影響往後的人生規劃。
學習是快樂的事情 不需要任何人督促
廖偉涵在2012年參加一場兒童軟體工程的營隊,同為工程師爸爸的朋友想推廣兒童學習相關知識,所以找到一批小孩參與這個活動。使用的教材網站是「Scratch」,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教小孩程式語言的基本邏輯。營隊結束以後,老師希望可以上更進階的課程,所以他們開始各自在「UDACITY」的平臺觀看線上課程。剛開始的全英文課程讓他很苦惱,但是想學習的欲望大過於困難,他為了更全面的瞭解知識排除萬難。
廖偉涵開始自學生涯之後,國三時的課程是由爸爸規劃,但是高中之後的學習步調與主題都是由他訂定。每天早上起來後會花兩三小時練鋼琴,下午找個咖啡廳觀看線上課程,內容除了程式設計以外,也會有國高中的學科內容和韓文等等。他曾經和其他自學生一起上過演講課,提升口說和發表的弱項。因為國三時曾經參與過網站開發的專案,所以閒暇之餘也會接程式設計的家教、經驗分享或是一些案子等等。晚上則會參加各種圈子的交流活動,尋找朋友和同儕。
學習對他來說是很快樂的事情,因為他可以自由地選擇想吸收的內容。他從四歲開始學習鋼琴,不過這只是跟著姊姊一起學習,並不是他主動要求的資源,鋼琴中的課程也是由老師規定,不能自由選擇。直到十三歲停止和老師學習之後,在網路上找到好多有趣又好聽的樂譜,才又重新開始自己彈鋼琴。直到現在為了一圓音樂之夢,飛到巴黎開始新的學習鋼琴之旅。
廖偉涵在2019年五月參加了自學生小聚「聚起來!」,作為已畢業的自學生講者與來賓們分享他的故事與經驗(圖片來源:聚起來! )
自主提升社交能力 創造更多機會
因為國三才開始自學,所以國中還有同學的存在,但高中開始就是個人自學生,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爭取。為了可以找到朋友一起討論興趣專業,他開始在各個圈子參加交流活動。跨足語言學習、音樂鋼琴到程式設計的圈子,因為不行動就不會有結果,因此他很積極的參與相關聚會。2014年剛升上國三的他,參加了聚會「Taipei.py」,這是為了臺灣剛開始發展的程式語言「Python」使用者的聚會,現場的與會者少到必須跟所有人交流,包括一些在臺灣的外國人,這也幫助他鍛鍊英文口說的能力。他也參加過臺灣Python年會「PyCon」,甚至成為論壇的講者。
Pycon從2014年開始舉辦年會,現場除了演講以外,還會有專業課程。(圖片來源:Pycon tw官方網站)
積極找朋友交流之後,其中一段友誼成為他第一份專案的起點。這份專案主要是製作線上課程的輔助網頁,幫助老師和學生上課的時候不用花時間安裝軟體,可以直接從網頁上執行需要的軟體。接下來他在朋友的邀請下,從參與者、講者的身分轉變成工作人員,成為2018年的「PyCon」的議程組組長,負責統籌和審核所有的講者主題和內容,整理出活動兩天的議程。
在負責「PyCon」事前準備的同時,廖偉涵在前同事的邀請下進入「Hyperpilot」,它是一間美國矽谷的新創公司,開始他為期一年的遠端工作,負責的項目是程式設計,主要業務是幫助企業計算伺服器機房中硬碟、網路和運算的使用率,避免閒置太多機器,減少成本。這是他第一次在美國公司的工作經歷,同時第一次與他人分配工作與完成專案的經驗。
個人自學生的學習環境非常孤獨,因為大家都有各自的目標。廖偉涵説:「假如待在一個學校裡面,大家都會從班級中篩選與自己比較合得來的朋友。但是自學生沒有同學,需要自己尋找朋友,也不能挑朋友,因為願意交流就已經是個難得的機會了,我也會更珍惜可以認識新朋友的每個場合。」深入瞭解每位朋友後,可以開拓眼界,從他們身上學習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及長處,。
提早探索和負責自己的人生 釐清自我
2019年高中畢業、當完兵之後,雖然家人很希望廖偉涵繼續讀書,但他選擇處理依親移民的申請前往美國。他最後前往西雅圖發展,因為當地沒有任何的家人依靠,又是個科技業蓬勃發展的城市。自學時與新創公司合作的經驗,讓他清楚知道自己不適合創業,以及對這個產業有極大的熱情。
離開臺灣之前他就大量的投遞履歷,但是只有三家公司進到一階面試,最後請他去二階面試只有一間。因為廖偉涵只有高中學歷、再加上邊讀書邊工作的關係,造成履歷上的經歷不夠豐富,導致很多公司直接在書面階段就篩選掉他。錄取廖偉涵的公司是「Intentionet」,因為這間公司的創辦人認識「Hyperpilot」的老闆,看到他履歷上有這個經歷後決定給予面試機會,並且詢問友人對於他的工作評價,最後決定錄用他。
「Intentionet」的業務範圍是提供網路工程師測試工具,廖偉涵的工作主要是前端的網頁開發,以及審核所有的程式,後來公司在2022年被「Amazon」正式吸收,成為旗下的其中一個小組。不過環境轉換後讓所有人的壓力增加許多,雖然作為「Amazon」的員工福利很多,光是薪資有三種來源,第一個是基本薪資,也就是固定會領到的薪水。第二個是簽約獎金,簽約進來的員工前四年都會有這份獎金,金額會逐年遞減。第三個是股份,也一樣分四年領取,不過會逐年遞增,所以有一些工程師會選擇待滿四年再離開。即便寫程式與解決問題的當下是開心的感覺,也可以拿到可觀的薪水,但是體驗過良好職場環境的他,最後在2023年主管提議升職時選擇離職。
離職前廖偉涵就很清楚的思考過未來方向,不過當時的科技業裁員潮讓轉職不順利,也讓他發覺現在是個轉換領域的好時機,因為樂器越晚學就越少時間練習,趁二十四歲之前去讀音樂的話,三十歲前還能重回科技業工作,不會因為年紀大的關係被篩選掉。因此他諮詢了臺灣的遊學代辦公司,提出兩個條件找尋適合他的學校。第一個條件是不需要使用學歷申請,畢竟不確定高中同等學歷在國外有沒有被承認。第二個條件不是英語系國家,因為他想學習一個新的語言。後來代辦公司給他法國、奧地利以及德國三個國家,其中以奧地利簽證太難申請、以及德國對學歷要求較高為由刪除這兩個選項。在大公司就業的好處就是報酬很高,最後找到一間學費一年8000歐元、入學門檻較低、畢業門檻較高的「巴黎師範音樂學院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
巴黎師範音樂學院E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是私立學校,學制為三年,可以提前畢業。(圖片來源:巴黎師範音樂學院官方網站)
將自學融入生活 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睽違10年廖偉涵回到校園裡讀書,雖然還在熟悉巴黎的階段,不過可以學習音樂知識都是夢寐以求的事情。他說:「對任何事情抱有好奇心是自學的初衷,是融入生活的關鍵。」自學期間除了專心在工程師相關的課程與職涯發展上,他也沒有停下對鋼琴的熱愛以及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自學生不單指他在國高中的歷程,同時也大大的影響後續的人生。不被框架限制、獨立思考對於人生的想像、了解興趣所在和願意為自己選擇負責,使廖偉涵不管在人文或是科技的領域中,都擁有挑戰一切的行動力與熱情。就算在求學期間不是一位自學生也可以選擇自學,它不只是一個身分,也是一種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