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詹佳穎、莊雅淇 / 台中報導】
位於審計新村的溪泉是以爺爺的名字所命名的,這項手藝對郭佳琳而言,不僅是家族的傳統,也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加上郭佳琳在紐西蘭生活時,認識了毛利族,與他們深入討論文化與族群認同的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自豪感,這讓郭佳琳開始思考自己與家鄉台灣的連結。想到家裡從事傳統木工藝,這成為了她決定回家並繼承這份手藝的動力。
位於審計新村的溪泉Si Cyuan。(攝影 / 莊雅淇)
郭佳琳認為編織並不是一個刻意的選擇,而是源自於從小生活的環境。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周圍的物品,編織品無處不在。這些物品曾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逐漸地,它們讓郭佳琳覺得不僅是實用品,更是藝術品,是文化的象徵。在挑選材質方面,則延用了爺爺的選擇,主要使用藺草和拉菲亞草。這兩種草的特性互補,藺草較為挺立,拉菲雅草則柔軟,兩者結合讓郭佳琳的產品更具獨特性。
在設計上,郭佳琳最初會根據市場流行來選擇顏色與風格,但後來發現,做自己喜歡的作品會讓她更有創作動力。郭佳琳表示如果她的作品無法打動自己,就無法去推廣與分享。這讓她更加重視自我表達,將個人的感受與美學融入到產品設計當中。
第三代創辦人郭佳琳編織過程。(攝影 / 莊雅淇)
在學習與製作過程中,郭佳琳最喜歡的環節是與草的接觸,尤其是當她開始學習曬草、收割時,對藺草的熱愛更加深厚。這不僅是對工藝的學習,更是對自然的尊重和熱愛。郭佳琳表示希望能將藺草編織這項手工藝推廣給更多人,更希望這項技藝能夠經過世代的傳承,成為更多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手藝的延續,還是最後成品的使用,這就是郭佳琳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