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傅啟恩/台中報導】
張勝傑出生於苗栗縣銅鑼鄉,自幼受家中爺爺的影響,對傳統工藝「糊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耳濡目染之下,張勝傑不僅對舞龍技藝充滿熱情,也逐漸培養出對龍深厚的情感與執著。
民國88年,就讀國三的張勝傑發現,家鄉銅鑼鄉已經五年未舉辦「出龍」活動。「出龍」是苗栗傳統民俗活動之一,指的是製作一條龍,並帶領龍隊在街頭進行繞境祈福。當時,年僅十五六歲的張勝傑心中燃起了重現這項傳統的念頭。
為了完成自己的第一條龍,他和鄰居騎著腳踏車上山鋸竹子。由於家中沒有貨車,他們只能將竹子用兩台腳踏車前後相連,吃力地慢慢運回家中。竹子運回後,張勝傑憑藉對舞龍的模糊記憶,一步步摸索學習,從竹子編織到糊紙上色,雖然過程充滿艱辛,但當龍頭完成的那一刻,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這條龍,雖然簡陋,卻是他技藝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成為他追求「糊龍」藝術的起點。
金門經歷:龍嘴設計的創新突破
在20年前,張勝傑認為龍都有地域性,每個地區的舞龍都有各自的風格與特色,這些特色與地方文化息息相關。張勝傑認為三義地區製作的龍最為漂亮,這是因為三義素有「木雕之鄉」的美譽,當地製作的龍頭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呈現出宛如木雕藝術般的細膩質感。
銅鑼的舞龍則與他服兵役時在金門的經歷密不可分。在金門,他遇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該老師傅製作的龍嘴風格大膽,造型兇狠,帶有一股震懾人心的力量。這與苗栗傳統的龍截然不同,令張勝傑大受震撼。他欣喜若狂地吸收了這種風格,並在退伍後結合自己的創意加以改良,將「兇猛」的龍嘴融入他所製作的龍頭設計中,賦予銅鑼舞龍一種全新的生命力。
早期傳統龍的樣貌,與現代龍有很大的差別,包括龍嘴,以及頂部的三根龍角,(圖片提供/張勝傑)
凶狠的龍嘴,給人充滿活力且威武的視覺效果。(攝影/傅啟恩)
隨著時代的變遷,舞龍工藝逐漸趨於同質化,材質逐漸找到最耐炸最方便舞的,工法也逐漸接近。張勝傑強調,現今能夠展現技藝高下的關鍵,便是龍的上色技巧。他認為,每一條龍的顏色與紋路,除了要配合客戶的需求;也代表著製作者的用心與創意,也反映出一位匠師的功力。
傳承與創新:火旁龍的未來之路
雖然糊龍是一門極具文化價值的傳統技藝,但張勝傑坦言,這並非一份能夠帶來穩定收入的職業。市場對糊龍的需求高度集中於每年的元宵節,其餘時間幾乎無人問津。然而,對於張勝傑而言,他之所以依然堅持糊龍,除了老字號的精湛手藝能吸引客戶外,更多的是出於對這項技藝的傳承使命,以及他自己對於「龍」的深厚執著。他始終相信,龍的造型存在一個完美的比例,而他畢生的追求,就是找到並實現這個「完美比例」。
張勝傑秉持著每一次都要創新、進步的想法去打造每一條龍(攝影/傅啟恩)
為了讓這項技藝得以傳承下去,張勝傑積極參與推廣活動。他深入校園,向學生們傳授糊龍的基本技法,也開設社區課程,邀請婆婆媽媽參與其中,讓更多人親身體驗糊龍的樂趣與價值。透過這些活動,張勝傑希望讓年輕一代重新認識這門技藝,並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此外,張勝傑也認為,現代年輕人擁有更廣闊的視野與創意,若能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結合,將能讓糊龍技藝煥發新的光彩。
張勝傑也開發小龍,讓兒童幼稚園就能玩,國小能夠接觸更多不同的舞龍位置,國、高中就能夠加入龍隊,一同將火旁龍這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守護傳統,開創未來
張勝傑用行動詮釋了「傳統技藝與創新的完美結合」。他不僅守護著苗栗的火旁龍文化,也在不斷追求創新突破,讓舞龍作品更具獨特性與生命力。未來,他期待更多年輕人能投入這項文化傳承,將新思維與創意帶入糊龍工藝中,讓這條象徵著力量與吉祥的「龍」,在時代的長河中持續翱翔,永不停歇。
張勝傑製作小龍,讓兒童小小年紀能夠培養出對舞龍的熱情。(攝影/傅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