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新村新生命

作者 : 彭昀慧 發佈日期 : 2025-10-17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10-17 公告分類 : 影音新聞,社區營造
記者 邱珊倚、楊嘉瑩、胡奇恩/臺中報導

光復新村新生命 「口袋雨林」以綠意實踐社區營造

 

位於臺中霧峰光復新村內的「口袋雨林 PocketRainforest」是一家以苔蘚生態瓶為主題的工作室。走進店內,滿室的綠意映入眼簾,玻璃瓶中小小的苔蘚景觀彷彿將森林縮進掌心。這間由年輕創業團隊經營的小店,不僅推廣植物美學,更以實際行動參與社區營造,為老聚落注入新生命。

 

以綠意為媒介 推動生活美學

 

「我們希望讓一座森林,住進每個人的生活角落。」創辦人曾偉菖表示,店內販售多款設計完成的苔蘚微景觀,也提供材料包、玻璃瓶與景觀石,讓民眾親手DIY,創造屬於自己的微型生態。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大,透過照顧植物、觀察生態變化,能在繁忙之餘找到平靜的節奏。工作室除了提供現成商品外,也承接企業團體的客製化設計與教學活動,包括生態瓶工作坊、企業綠化設計及大量訂製服務。透過實際的手作體驗,讓更多人理解自然生態與永續生活的重要。

 

想要一個「定點」而非流動擺攤

 

談起為何選擇在光復新村落腳,負責人回憶說,最直接的考量是「主要想有一個定點營業的地方」,因為工作室的主要產品為玻璃生態瓶,若一直隨市集或各地活動搬運,風險與成本都很高。他說明:「因為玻璃瓶因為營業地點不同而需要一直運輸到不同地方也不是長久的辦法。」他表示看見了政府的「摘星計劃」,便決定嘗試撰寫計畫書申請進駐。 申請經驗的時間線他也說得很清楚:「那時候在四月開始,六月就有結果,整個過程不算十分繁複,只是需要寫詳盡的計劃書,整體而言還是算順利的。」

 

看見少有人做的可能性

 

談到選擇以蘚類(苔蘚)為核心材料的原因,負責人直接點出稀缺性與興趣兩個層面。他說:「臺灣的蘚類很豐富, 有多達 6000 多種, 但是卻沒有什麼人在做這個。」基於「想做比較少人在做的事,這樣創業才會特別」的想法,他將蘚類作為品牌核心:「那時候我在做園藝,所以我在想有什麼是比較少人在做的,這樣創業才會特別,所以最後就使用了蘚類來做生態瓶。」

 

從挖採到自種:面對材料取得的實務調整

 

負責人也描述過去取得蘚類素材的過程與遇到的困難。早期他「還是在山上挖蘚類」,但很快發現蘚類生長速度慢且採集困難:「因為其實它們生長速度很慢,每次我需要的時候都要上山挖,每次都需要到更深的地方去挖,所以後來就決定了自己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