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喧囂中的一片寧靜 關於獨立關於書店

作者 : 發佈日期 : 2021-12-15 最後更新日期 : 2021-12-14 公告分類 : 文化創新,最新文章

【記者 高述培/台中報導】

台灣獨立書店的歷史起源可追朔至戒嚴時期,在思想與言論等行為受到威權制度的控管下,書籍的出版也連帶倍受影響,只准許閱讀政府認為不具威脅的書刊。但在知識份子的努力之下,不僅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思潮,人們也開始活絡於對外界思潮的挖掘,甚至大量的購買書籍,使得獨立運營的書店打造出另一種社會風氣。座落在臺中臺灣大道旁「邊譜書店」,前身為「東海書苑」,因營運的問題,重新改頭換面。雖然處在鬧區中,卻又可以受文化薰陶的一個空間。

圖1

窗明几淨,在繁華的鬧區中卻又讓人享受一片寧靜。(攝影/高述培)

「不搭邊,不靠譜」反而成為了搭邊靠譜的新據點

守望在都市鬧區中的邊譜書店,是由廖英良先生承襲前身東海書苑的圖書精神,在2018年所創立的一家獨立書店。「不搭邊,不靠譜」的命名由來,反而給了群眾一塊沈浸在閱讀文字的一個角落,所有人都能在書店裡翻閱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或是書籍。

成立書店的初衷對於廖英良來說是為了希望存在社會不平等的聲音能被改善,而其中的影響包括了社運。參與抗爭,必須先有明顯的思路,從意識與概念探討,再從自己所獲取的知識進而衍伸至對社會抱以期望改變的角度出發,所以廖英良在選擇書籍的參考方向也大多數是以創造與發現自己的書籍最為大宗。

時代變遷 書店的思考方向卻鞏固了世代間的立足點

因應時代的變遷,對於書的擺設在廖英量的考量中順應了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在舊時書店的概念裡,書店的創立所面對的讀者大多提供專業的知識份子,但在時代的改變之下,書店推出的書籍不再只是將知識侷限在少調的生活中,閱讀書籍的人在便捷的網路時代之下往往接觸到的面相僅限於單一的作者,人們選擇了網路書城推薦或是陳列的新書,所延伸出的問題卻是不那麼精準的知悉自身是否喜愛內容的書寫風格。

種種因素之下,廖英良在擺放書籍的考量中,將一樓的目標群眾放在年輕人身上,面向收銀台的右側選擇陳放熟悉的書單,讓貼近他們生活的作者也能夠在邊譜中佔據一席之地,更能使新的顧客對於書店不再產生距離感,反而擺設的方式更能拉近書店與顧客的間隔。二樓擺放的書籍,並沒有忘記那些曾經的「老顧客」,在二樓的區塊裡,廖英良提供了對於渴望吸取知識的群眾能在分門別類的架上中尋找到屬於能夠拓展知識層面書籍,那些能夠幫助人生經歷的飯後甜點。

圖二

走上二樓,映入眼簾的是陳列在書櫃裡的經典書籍。(攝影/高述培)

時代變遷中展露頭角的網路書城成為現代人取得書籍最便捷的方式,走進實體店面反而變相地成為奢侈的活動。對於這樣的趨勢,廖英量舉了等公車的例子,昔日等公車的焦躁感,被網路時代取代,在每一件事被安排好之下,所有的情緒也就漸漸的消去。而獨立書店讓沈殿閱讀的寂靜感在網路時代之下也漸漸地散去,而這樣的趨勢逐漸上升,除非網路時代的終結,否則這樣的跡象只會成長,不會衰退。廖英良說:「我們以為明確地從網路上挑選書籍,以為自由,卻在不經意之間受限制。獨立書店的存在是為了培養從網路上學不到的閱讀狀態與看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件事的書。」在既有的思想當中,獨立書店存在的價值較能打破既定的觀念,讀者在進入實體店面閱讀與自身長久建立的思想相互衝突的書籍,進而思考過後所產生的理解較為難能可貴。

折扣面向 給予獨立書店一個新的考驗

在實際的面相之中,獨立書店目前所遇到的狀況莫過於折扣的問題、爭議不斷。在規模小、區域限制當因素下,獨立書店與出版商在圖書價格早在2007年論及的新書售價規範中,至此時已長達14年之久的長期抗爭,出版商訂定價格,卻又不肯給實惠的補貼,造就了目前圖書價格不斷上漲的跡象。單就從今年的狀況來看,除了圖書的價格上漲、網路時代的崛起,又因為疫情的關係,改變了大家的購書習慣,種種的狀況,廖英良面對獨立書店的營運並不樂觀,在他的想法中,目前社會以量決定事,排除了服務的隱藏成本,在自由經濟的體制之下,所有的相關單位都依循著這種方式來決定事情的可能性,「重量不重質」反而加速了對規模小的書店生存上的擔憂,如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廖英良笑說:「除非失去網路,大家的生活才會再度改變。」

圖三

書櫃擺滿了探討自我的書籍,給予讀者沈浸心靈的讀物。(攝影/高述培)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