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花布 陳宗萍的花漾時代
【記者 張雅媛/臺北報導】
臺灣花布在早期可說是隨處可見,花布最早期的功能是作為嫁妝的寢具用品,包括被單、被套、枕套等,因為是「喜事」所以圖案選用大牡丹花、大菊花搭配大紅底色,其中圖案是代表婚姻幸福的鴛鴦和吉祥的喜鵲、孔雀開屏等,這些圖樣象徵著娘家祝福的美好心意,充滿著各種花色與圖飾,臺灣花布又稱「花布仔」,因為姿態美麗,早期中南部民眾稱漂亮的女生為「花布仔」。
布調(原-彰藝坊)位於臺北市大安區。 (攝影/張雅媛)
布調(原-彰藝坊)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小巷弄內的一間花布與戲偶店,由陳宗萍和先生陳羿錫一同經營。陳羿錫為彰藝園掌中劇團第三代傳人,1989年創立彰藝坊古典戲偶工作室,專精於戲偶的製作與創新,而陳宗萍畢業於輔大應用美術系,進入彰藝坊古典戲偶工作室因而開啟了她的花布尋訪之旅,走訪臺灣鄉間一間間老布店,蒐集一塊塊被單花布。2002年,布調(原-彰藝坊)成立,結合兩人專長,設計銷售臺灣花布文創品及傳統布袋戲偶,於2022年參加臺北市府店家再造計畫,重整花布產品,繽紛的店面成了小巷中的亮點。
布調(原-彰藝坊)由陳宗萍經營。 (圖片提供 / 陳宗萍)
「臺灣花布」這個從她祖父母、父母親一代,至今鄉下人家中都存有的「被單布」陪伴了她的成長歲月,因先生是彰化布袋戲團傳人,她也投身傳統布袋戲的復興工作,從許多布袋戲的戲台及物件中,看見一塊布袋戲檯下的『戲圍』引起陳宗萍的好奇,說:「我一看,這個不就是我阿嬤在用的被單布嗎?」她想既然被單花布可以這樣用,那一定有其他更多地方可以使用,到底現存還有多少花布的花色和設計呢?引起了陳老師重新認識「臺灣花布」的契機。
從2006年到2010年四年多的時間,陳宗萍對花布進行研究,開始尋訪臺灣老花布,足跡踏遍全臺各地,從一間間手工棉被、布材店甚至窗簾店中挖掘出700多款不同花樣的老花布。陳宗萍說,臺灣花布就像來自世界八方的外來混生種在臺灣落地生根,像野花一樣到處生長綻放,五花十色都難以形容它們的美麗與善變。陳宗萍整理、歸納她對花布的研究,出版《花樣時代:臺灣花布美學新視界》一書,將花布的多樣性與文化帶給社會大眾。
陳宗萍的書將花布的多樣性與文化帶給社會大眾。(圖片授權 / 陳宗萍)
在創業的過程中陳宗萍思考著,如何讓大眾、年輕族群對花布的接受度提高,讓花布融入生活日常。於是她嘗試設計出新的花布圖案,結合老圖騰、普普風和日式等元素,將熱情的臺灣意象與文化融合在一起,也使用了尋訪臺灣花布之旅中蒐集到的絕版品花布,製作獨一無二的商品。
陳宗萍正式開發臺灣花布產品的第一個想法是「書包」,當時就讀小學的女兒喜歡百貨公司賣的卡通圖案書包,陳宗萍認為「為什麼一定要買卡通圖案的書包,臺灣花布這麼酷的圖案布好嗎?我要做書包!」因而做出了臺灣花布的雙面書包。陳宗萍認為的創新設計是重新開發它的可能性,她將臺灣花布用於書包內裡做成可翻面的雙面書包,既可樸素也可繽紛,近年來也陸續推出許多日常環保小物例如,保溫瓶、飲料杯袋、將茄芷袋與花布結合的束口袋等。陳宗萍也將臺灣花布融入到布袋戲偶的戲服中,將臺灣花布製成戲偶身上的服裝與配件,做出有別於傳統布袋戲偶服裝的樣貌多了一股「臺味」。
把茄芷袋與花布結合做成束口袋。 (圖片授權 /布調-原彰藝坊)
店內展示的手工布袋戲偶,將花布融入至布袋戲偶服裝。(攝影 / 張雅媛)
近年來臺灣花布被「文創」濫用,又被誤認是「客家花布」,文化消費造成文化逐漸被稀釋。陳宗萍思索著大眾都在使用臺灣花布,但都沒有真正的了解臺灣花布的歷史文化。陳宗萍說,每次客人進店都說:「我要買客家花布包。」她總是無奈地回道,我們這裡沒有客家花布,只有賣「臺灣花布」,久而久之她也懶得再多做解釋,而是將自己販售的文創商品系列取名為「別再叫我客家花布」,這個做法讓客人看了都覺得非常的逗趣,陳宗萍強調,「臺灣傳統花布不等於客家花布,花布是特屬臺灣地方才有的花樣設色,也是臺灣特有的文化情感。」
日本旅遊雜誌-臺北攻略(圖片授權/ 布調-原彰藝坊)
陳宗萍說來訪的客人80%是外國人,其中日本觀光客佔大多數,由於日本電視臺和旅遊雜誌曾報導過布調(原-彰藝坊),因此不少日本遊客慕名前來光顧且好評不斷,而最讓陳宗萍感到驚訝的是報導過的日本雜誌每年都至少會來訪查一次,確定店家還有繼續營業及店內的風格與特色沒變等,也讓臺灣花布推廣至世界。
布調吸睛的繽紛門面讓靜巷亮了起來。(攝影/張雅媛)
臺灣花布的歷史至今已超過百年時間,至今還在日常生中流動目前沒有面臨失傳的問題,但陳宗萍希望能透過她的創作推廣臺灣花布的文化,讓臺灣花布變成一種流行,期許大眾能看見臺灣花布的新生命!可以讓臺灣傳統花布不再局限一詞,而是成為臺灣驕傲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