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西部離岸風電開發 瀕危物種白海豚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 : 張家容 發佈日期 : 2023-08-16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08-02 公告分類 : 永續環境,最新文章

【記者 張家容/彰化採訪報導】

圖一

台灣白海豚。(照片來源: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蔡嘉陽博士拍攝)

 

台灣西部海岸有蓬勃的人為活動以及離岸風電快速開發,根據林務局資料「中華白海豚族群生態與河口棲地監測」指出,2018年全年只目擊到共51隻白海豚,從2007年99隻到現在,短短幾年失去39隻,離岸風電開發的噪音及污染等等,可能使白海豚的處境更加危急。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施仲平指出,經濟部提出的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明定開發商每一季至少需連續監測水下噪音14 天,而海保署提出的「離岸風電海洋生態調查指引」要求每一季需監測 20 天,但從過去的風電開發的狀況來看,開發商並沒有完全落實監測,經常以天候不佳、監測儀器出問題等等為由,實際監測的天數常只剩每一季24小時,等於三個月只監測一天,一年只監測四天,這樣的作法不僅無法全面觀測到施工對白海豚的影響,數據也不具代表性和效力。

 

什麼是媽祖魚?

中華白海豚主要分布於東印度洋至西南太平洋一代海域,包含台灣、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等地,台灣白海豚學名為印太洋駝海豚,中華百海豚的特有亞種,定居於台灣西岸沿海5公里以內,居住範圍北起自苗栗縣龍鳳港、南界延伸至外傘頂洲西南端,桃園觀音以南也有白海豚出現。台灣白海豚屬於近岸型的海豚,棲息在離岸不遠的淺水海域,棲息水深通常不會超過25公尺,而且常出現在河口鹹淡水交會處的水域。目前研究只剩下50隻左右,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為的「極度瀕危」物種。

白海豚也是我們俗稱的「粉紅海豚」、「媽祖魚」,之所以能看到粉紅色的白海豚的原因是牠們在運動後的血管會擴張散熱,所以皮膚轉而呈現粉紅色,而會被稱為媽祖魚則和他們的習性與氣候有關。台灣海峽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整年有大半的時間海象洶湧,不易於觀察,大約在農曆三月中旬以後,海象轉趨平穩,較容易看到白海豚,此時恰巧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漁民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徵兆,因而有了「媽祖魚」這個可愛的稱呼。

圖二

台灣第三隻成功辨識的白海豚,編號TW-03,綽號T先生,2009年9月被發現擱淺、死亡。(資訊、照片皆由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提供)

 

環評監測機制不足 危害白海豚生存

白海豚目前面臨的主要五大危害為棲地流失與劣化、空氣與水污染、噪音汙染、河口淡水減少與廢棄漁網,此外,常作為綠色能源吸引投資開發的風力發電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只是壓縮到漁業的場域,施工打樁的水下噪音更會造成台灣白海豚短暫性聽覺喪失、永久性聽覺喪失、行為障礙及聽覺掩蔽等等。對於風電開發施仲平直言:「白海豚就像海中的台灣黑熊,但是因為發生在海上,所以人們不太會注意到。我們並不是反對能源的發展與轉型,而是在反對這樣草率、危害海洋動物的作法,若我們的法律或政策存在缺失,就應該暫緩下來、做出修正,而不是急於開發。」

為了推動白海豚保育,生態與環保團體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白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共同在彰化成立白海豚媽祖宮,希望透過場館的教育推廣,讓更多人意識到白海豚保育與海洋開發等問題。

圖三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上的白海豚媽祖宮,平日開放民眾參觀、舉辦課程與講座。(攝影/張家容)

 

白海豚媽祖宮 減塑與海洋教育推展之必要

白海豚媽祖宮位於彰化縣鹿港鎮中山路,現址於2022年8月搬遷落成,保留了傳統老屋的樣態,能感受到濃濃的質樸的氣息。民眾可以免費來參觀與參與課程,了解白海豚生態與其面臨的危害,這裡也舉辦白海豚的陸地觀察、海洋教育的推廣、講座、減塑手作課程等。

圖四

白海豚媽祖宮舉辦講座,推展海洋保育。 (照片來源:白海豚媽祖宮提供、小屋家文創空間拍攝。)

 

白海豚媽祖宮辦公室主任鄭雅謙說:「從2017年開始,他們每月至少去2至3所不同的學校進行校園演講,之後的目標是希望能將海洋教育推展至國中,以及寒暑假營隊或志工教育等等。」他認為,其實最有效度的辦法還是政府政策層面的改善和推動,但教育的推動仍是必要的,讓更多孩子能夠從小就認識到減塑和海洋的問題,那麼改善環境的正面影響才能夠繼續深耕。

 

身為普通人的我們,可以怎麼做?

除了白海豚保育以外,鄭主任也表示,鹿港觀光發達,因此製造出大量的塑膠垃圾,白海豚的分布範圍緊鄰人口密集、高度開發的西海岸,因此也會受到人為影響。希望以後能夠推行鹿港觀光的不塑計畫,發展像是碗筷租借等等的服務,也呼籲人人落實減少塑膠垃圾產生,即便不是投身海洋領域專家,這也是普通人就能夠做到的、對白海豚最大的幫助。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