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農業新風貌 看見竹仔坑的價值

作者 : 陳薇婷 發佈日期 : 2022-10-26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11-14 公告分類 : 社區營造,最新文章

【記者 陳薇婷/台中報導】

竹仔坑社區位於台中市大里市東邊靠山區處,東鄰太平區黃竹里,西鄰大里區仁化里、塗城里,南鄰霧峰區桐林里,北鄰太平區德隆里,有兩條河川流經,一條為北側的牛角溝,另一條為南側的草湖溪,為典型的農業社區。因當地出產獨一無二的山筍,又稱為皇帝筍或砍頭筍,其口味非一般竹筍可比擬,故名為「竹仔坑」,直到民國35年後政府要求村名以兩個字來命名,當時村長劉森霖先生邀集地方仕紳商議,因為希望村民們身體都能夠健健康康的,而取名為「健民村」,並於民國82年改制為「健民里」。竹仔坑社區在日治時期盛產竹筍,日治結束後至70年代盛產鳳梨及香蕉,今社區以荔枝、龍眼為主要農產業,是大里區農產業重心區之一,也是大里唯一一個農業社區,所以有「大里後花園」的稱號。

圖1

健民里地理位置圖。

 

就地取材 延伸至染布特色

現今種植荔枝及龍眼屬於低經濟作物,無法為居民帶來更多效益,於是在民國97年時,社區開始參與農村再生輔導計畫,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賴素鈴女士,帶著居民一起改造社區。運用當地盛產荔枝、龍眼等水果的優勢,發展出社區獨特的「有染工坊」,以在地的天然植物如蔓澤蘭、大菁,也會用一些隨地就能取得的榕樹葉、七里香葉,運用植物染中的熱染,加熱萃取出植物色素,並使植物色素與布料結合,再將染布運用到手巾、衣服等等,成為社區的特色。

圖2

運用榕樹葉進行拓印的活動。(攝影/陳薇婷)

 

復育山筍創造新面貌

當地出產竹子,原名為八芝蘭竹,大都生長於懸崖峭壁上,而從健民里的舊地名「竹仔坑」,即可知道過去山筍產量之豐富。此山筍名為「皇帝筍」又名「砍頭筍」、「朝代筍」等名稱,由來有多項的傳說,一說為砍頭筍必需去頭去尾才能食用,所以稱砍頭筍,另一種傳說則是過去漢人為了這項美食入山採筍時,常被住在山裡的原住民割去頭顱,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此叫做「砍頭筍」。此種皇帝筍只生長於霧峰、太平、大里交界處的山區一帶,由於生長環境險峻,採摘困難,加上產量極少,農民們常冒著危險攀登山崖採摘,以往常就有人傳出意外,因此社區這幾年就嘗試將皇帝筍移植到平地。在2016年時,發展協會的理事長賴素鈴女士就在自家的農地馴化復育成功,並把健康的種苗給有興趣的農民種植。除了食用的皇帝筍,還運用竹子的纖維做成一體成形的毛筆,並與當地國畫家何木火合作,用社區做的毛筆教導民眾做國畫,讓社區充滿文藝氣息。

圖3

竹仔坑社區的學習平台增能中心主要舉辦社區成果發表及產業行銷的場所。(攝影/陳薇婷)

 

與社區傳統接軌 開創社區新模式

當地現今以荔枝及龍眼作為主要農產,建造龍眼荔枝古法烘培製造爐灶,以作為環境體驗之用,由於早期社區烘培龍眼及荔枝均以土窯烘培,而燃料即是果園內整株龍眼及荔枝的木頭,達到循環經濟的功效,也善盡保護環境的責任。為了讓社區的年輕人及外地來的遊客能夠了解社區早期的烘培技術及體驗傳統,因此建造了龍眼荔枝的古老烘培土灶,並達到產業文化技術傳承之目的,還有與居民一同研發荔枝及龍眼的點心伴手禮,推廣在地農特產品,推動社區產業。

圖4

社區的活動中心除了辦理社區活動外,也是社區關懷據點,讓長者共同聚會的場域。(攝影/陳薇婷)

 

社區的今後發展

社區近幾十年來積極推動社區發展,除了發展當地的農業,推動生態旅遊的景點,還有成立社區家政班、媽媽教室、長壽俱樂部等等能夠讓社區居民凝聚的團體,讓社區煥然一新。改造社區最大的目標即是讓流失的青年能夠返鄉,創造新的生機,還有能讓住在這裡的居民過得快樂,在發展協會理事長賴素鈴女士的率領下,帶領居民一起參與農村再生計畫,從默默無名且偏離大里熱鬧市區的竹仔坑社區,到現在能夠發展農特產品及具社區特色的手作藝品,希望讓外地來的遊客能夠走進社區、了解社區,並發展出一套屬於竹仔坑社區特有的休閒模式,帶動社區的經濟發展,也讓住在這裡的居民以自己的社區為傲,並愛護自己的社區。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