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媽祖文化的北港鎮  活版印刷的故事

作者 : 發佈日期 : 2021-04-21 最後更新日期 : 2021-09-27 公告分類 : 文化創新,最新文章

【記者 蘇怡瑄/雲林報導】

為保存文化工藝 成立街角藝事館

雲林縣北港鎮為台灣海線的文化鄉鎮之一,而坐鎮於北港鎮內的朝天宮因為媽祖的靈驗事蹟聲名遠播,因此也時常吸引外地的香客團或者是廟宇前來參拜,朝天宮儼然變成北港鎮內的文化中心以及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的地方。由於北港的文化工藝業相當盛行,因此在2021年也由文化部帶動成立了北港街角藝事館,專門為北港傳統文化工藝作保存與導覽。

1

1948年購置了第一部電動馬達後的華星印書局工作情形。(照片來源/ 蘇明堂

有名的媽祖文化城鎮與工藝師

北港鎮,也俗稱笨港,在清乾隆年間曾經獲得「小台灣」的稱號。那時的北港鎮屬於港口型都市,靠著北港溪進行中南部貨運的輸出與輸入,且能夠直達鹿耳門(今台南市安南區),因此受到許多商人的青睞,讓北港成為了運輸的中繼站之外,也有了「一府二笨三鹿港」的說法。不過北港溪與其他台灣的溪水無異,非潦及旱,再加上河道泥沙日益的淤積,導致北港溪向南移遠離海域,也失去當時的貨運功能使得商業中心外移而日漸沒落。不過北港因為朝天宮歷久不衰而成為以媽祖為中心的文化以及傳統工藝的城鎮,其中也包括在北港從事活字印刷的師傅-蘇明堂。

經歷兩代保存 華星印書局

華星印書局於1939年由蘇彭先生於北港成立,原本是以「武山名刺堂」做為店名,經歷了光復的過程,所以字體也由當時向日本,「東京秀英舍」、「青山進行堂」、「龍文堂」以及「中南社」購買的字體轉換成中華民國認可的標楷體,店名也於光復後改名為華星。當時還只有一個小型手動的名片印製器,直到1941年才從嘉義買了二手的大型印刷機器,一次印製的成本就將近六、七十元,可以說是當時的有錢人才能夠印得起的奢侈品。1948年才購置了馬達,以電力印刷,之後才擴大事業,接起了各政府機關、學校以及廟宇的印刷工作。蘇明堂笑著說:「當時的我才四歲,正是愛玩的年紀,我看到馬達連接皮帶一直不停的運轉,我覺得很有趣,於是就把紙丟進去運轉的皮帶中間,結果紙團越來越大,我就想用夾子去夾出來,沒想到夾子也一起被捲進去,幸好師傅有即時停止,我只被削掉手指頭的肉而已。」1964年之後蘇明堂高中畢業,從小耳濡目染的他也承接了父親的活版印刷事業。回憶起承接父親事業的模樣「那時的百姓都很有錢,而日本也專門在回收龍銀,因此當時的龍銀印刷非常盛行,我光四台印刷機,就需要印龍銀一整天!」龍銀為1972年日本經濟起飛,盛行收藏古董龍銀,而北港有四個家族旅居日本,受託收集龍銀回去日本貼賣,因此來印製傳單以及約定日期,在各地旅館收購,可惜好景不常,1973年台灣遇到了石油危機「每個師傅都在說要漲薪水,我說等調降之後薪水也要調回來,他們就不同意!之後只好縮小營業來撐過石油危機這段時間。」蘇明堂說。

2

直到現在,蘇明堂仍使用手動印刷機為遊客進行示範導覽。(攝影/蘇怡瑄)

3

二手的大型印刷機器,相較於手動印製器效率來的更高(攝影/蘇怡瑄)

4

蘇明堂從牛墟市集上向攤販以兩百塊購買的龍銀模型。(攝影/蘇怡瑄)

活版印刷  永續留存

「一開始先是被電腦排版影響,不過那個時候我們還是有工作,直到政府機關的作業電腦化,受到的衝擊才最大,就拿兵役單來說,原本平版印刷之後的兵役單,我們還可以印個五張,不過電腦化之後一張都沒得印了!」在1997年到2001年間,彩色合板印刷以快速、低價席捲全台,使得印刷業受到衝擊,不過直到政府機關資料全部電腦化之後,大活版印刷也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走入歷史。不過蘇明堂並沒有完全放棄,他向即將歇業的振成印書局購買了大量的鉛字以及字架,再加上之前華星印書局所保存的印刷模板與器具,在自家成立了鉛字故事館「我會保留鉛字也是想要讓後代大概知道為甚麼鉛字的歷史以及為甚麼被淘汰,不然你之後跟他們說起鉛字,他們根本就沒有概念。」蘇明堂說。

5

日本時期,「青山進行堂」、「中南社」等保存良好的字體。(攝影/蘇怡瑄)

蘇明堂先生以另一種方式來保存他專精了一輩子的活版印刷,需要預約但是不收費,他說「只要你聽得開心我也就開心!」這是他導覽的方式。華星印書局的活版印刷在北港經歷了興盛以及衰落,而最後也跟北港這個地方一樣成為了歷史與文化,雖然已經無法看到之前的繁華景象,不過我們依然能夠透過保存的文物,以及當地的文化來回憶起我們所懷念的時光。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