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看見都市裡的野小孩

作者 : 許天馨 發佈日期 : 2022-06-22 最後更新日期 : 2022-06-23 公告分類 : 永續環境,最新文章

【記者 許天馨/台中報導】

「追——追——」啼叫整晚可能讓你徹夜難眠,你家窗外也正有夜鷹在唱歌嗎?你有仔細觀察過台灣都市中的野生動物有哪些嗎?台北市野鳥學會曾經在一年內收治破千隻的野鳥,可想而知都市叢林中的野生鳥類是非常豐富的,曾任職台北鳥會的徐翊綺說,很多人不知道貓狗毛小孩都是外來入侵物種,牠們甚至還可能是危及野生動物生命安全的最大主因。

23歲的徐翊綺擁有四年照護野生鳥類的經驗,畢業於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2017年在台北鳥會擔任兼職照養員,於2021年任職桃園市野鳥學會行政助理,至今年2月離職,現已轉職物理治療所行政助理。在鳥會的工作內容大多是與民眾溝通、擔任動物診所助手以及採購用品等。各家鳥會的環境規模以及收治動物也不太一樣。台北鳥會只收治野鳥,而桃園鳥會野生動物診所是開放所有野生動物救治;台北鳥會並沒有如桃園鳥會另設診所,或有專門的照養員和獸醫師,大多都是靠著志工們分擔龐大的雛鳥到自家救治,野放及死亡紀錄再回報鳥會。

毛小孩與野小孩
徐翊綺表示,很多民眾並不了解自己的寵物可能會在戶外傷及野生動物。桃園市鳥會於2021統計收治了13隻穿山甲,大部分收治狀況是穿山甲不小心走上馬路或是到一般民宅,其次狀況是被貓狗攻擊,這樣的情形勢必要住院幾天才能野放,甚至可能回天乏術。面對2017年推行的「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政策」,原以為能安全野放的地方現在可能都有危機,可提供穿山甲安全的區域是越來越少,例如「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在去年9月接手一隻遭遊蕩犬攻擊的穿山甲「流穿風」,野放追蹤4個月後,卻發現訊號所在地只剩一具白骨和鱗片。

在桃園鳥會工作時,徐翊綺也曾經接收過一隻被流浪貓咬傷的保育類彩鷸,透過通報的民眾講述才知道這是他平常餵養的流浪貓,但他也並沒有打算要幫忙結紮或是收養管制的意願,「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或是流浪貓狗的行為會對生態造成多大的影響。」徐翊綺感嘆,即使往後鳥會成功野放鳥類,也還是有可能遇到這樣的危險,尤其被貓狗傷害過的野生動物存活機率更是寥寥無幾。

1

原先健壯的「流穿風」(圖右)只剩一具白骨和鱗片(圖左)。
(圖/取自臉書粉專「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許天馨合成)

鳥會、鳥人、鳥事
野生動物保護議題常常與原住民狩獵議題綁在一起,但兩者卻並不一定站在對立面,反而尊重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獵人也能幫忙擔任巡山員、監測野生動物數量,或是控管狩獵數量以及使用合法的狩獵器具等,從中協調出一個相互的平衡點。在推廣野生保護議題的觀念下,反而是因為網路上的毛小孩擁護者聲量打壓,而備受威脅。

除了軟性的推廣外,徐翊綺更希望法律條款能有效修改、執行,野保法的條例已經近10年沒更新,罰金及條文應重新梳理,且增設或加重一般類被飼養、騷擾及虐待的規定,否則其形同虛設,例如野保法第3條第10點「騷擾:係指以藥品、器物或其他方法,干擾野生動物之行為。」如果餵養野生動物,一樣可能造成餵食不當的死亡後果,騷擾的定義實顯模糊。

有次民眾撿到一隻珠頸斑鳩的幼鳥,錯用了鳥店賣的吸蜜鸚鵡用奶粉,餵養一個多月後發現幼鳥都無成長跡象,直到通報鳥會,志工到現場才發現骨骼已經畸形,原本應該成長到鴿子大小的年齡,卻被限縮在比麻雀還小的身體,很不幸只能安樂死。「就像路上看到有人被撞,你不會先餵他吃便當,應該是先查看傷勢然後叫救護車。」徐翊綺笑說,雖然例子乍聽有些荒謬,但這樣的解釋似乎也對民眾而言能更好理解情況。

2

圖左為骨骼肌型的珠頸斑鳩,圖右為同年齡正常體型的珠頸斑鳩。 (圖/徐翊綺提供,許天馨合成)

不是有個「野」字就是野生動物
在分辨野生動物的時候,民眾大多也不知道什麼是外來種?什麼是原生種?例如「鴿子」不管是什麼毛色或是有沒有腳環都是「家鴿」,家鴿這類的寵物鳥也都是交由動保處處理,不過除了轉介到動保處外,徐翊綺也提供給民眾不同的路徑,例如建議先到民眾附近的診所就診,或是到FB社團《鴿鴿小築》尋求幫助,比起移交到動保處,身為一個鳥媽媽,徐翊綺更希望這些寵物鳥能回到原主人的身邊。

「為什麼要分外來種跟原生種?為什麼是鴿子就不救?」也是會有類似的質疑從民眾口中說出,徐翊綺就讀東華大學的時期也在花蓮鳥會擔任救傷志工,曾經在鳥會遇過人為因素導致的小雨燕落巢,一次就收治了45隻小雨燕,當時花蓮鳥會一整年的盈餘僅約一萬元,在心力與財力的極限下,並不是不想救,而是資源實在太少,甚至光是救助野生動物都稍嫌不足了。

為了夢想選擇,也為夢想清醒
心力交瘁的生活讓徐翊綺理解到「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事實,但在看見野生動物堅韌的生命力時,還是能為之動容。「要摧毀一隻鳥很簡單,但後續要付出的成本卻很多。」徐翊綺提到有次接收一隻白頭翁,被民眾飼養一個多月後出現代謝性骨病,腳是180度翻轉,一樣是餵食不當造成的骨骼變形,不可思議的是,三周後牠重新站起來,骨骼發育也重回正軌,剛好還是10隻傷殘鳥中成功存活且野放的一隻。

「每一次成功還是失敗都會累積經驗,我看過很多人見到太多死亡所以退出鳥會,所以調整心態很重要,永遠都有下一隻鳥在等你。」曾經為了救助鳥兒每天有一餐沒一餐,徐翊綺現在選擇先休息轉換跑道,家裡也收編了一隻鵪鶉「蓋提亞」,日前還資助了一千隻蟋蟀到桃園鳥會,也幫忙回應網上民眾的提問,依然以不同形式為野生動物保護盡一份心力。

 3
「蓋提亞」一開始頭禿毛爛,徐翊綺養育半年有成又親人。(圖/取自臉書粉專「蓋提亞der黃豆芽神殿」)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