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化的結合 當琉璃遇上客家

作者 : 潘尚葳 發佈日期 : 2023-10-30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10-31 公告分類 : 最新文章,影音新聞,文化創新

【記者 林若漩、潘尚葳/新竹報導】


位於新竹竹東鎮的琉戀璃品手創工房,創辦人為古侑盛老師,2011年獲客委會的青年返鄉創業計畫的補助,回到新竹這個玻璃的故鄉和客家文化的搖籃,成立了「琉戀璃品工作室」。他利用燈工法、吹製法、磨刻法、噴砂法、窯燒等不同工法,打造出各種獨特又富創意的琉璃藝品。


古侑盛過去從事廣告設計和產品設計的工作,那時就很喜歡工藝的創作,後來接觸到玻璃媒材的製作覺得非常有趣,買器材回來自己摸索學習,為了想更深入的了解也找了老師去學習。嘗試一段時間後古侑盛認為玻璃媒材也有許多創作的可能性,決定投入這項工藝。


結合琉璃工藝 發揚客家文化 

剛回新竹時,新竹縣政府正好在推動新竹的特色產業「玻璃」,另一方面也有客委會的補助,古侑盛身為客家人且身處客家和玻璃重鎮的城市,於是開始嘗試在琉璃創作中結合客家文化,不管是符號、色彩或是圖騰等等的元素,將其融入於自己的琉璃藝品創作中。古侑盛認為這樣的結合對作品及客家文化來說都會是頗具意義的。


古侑盛把對客家的特殊情懷都製作成了每一件獨一無二的琉璃作品,除了客家相關的作品外,也有融入原住民文化元素的琉璃作品,以及將廢棄玻璃當成原料的環保作品,凸顯了古侑盛擅長融合文化和生活及對於這些事物的熱愛。


將工具化繁為簡 向大眾推廣 

古侑盛接觸琉璃工藝越深,越覺得火槍的燈工非常有趣,因此他想要推廣。不過早期製造琉璃珠經常需要使用專業的火槍,而他發現國外有攜帶型的火槍,臺灣並沒有,他帶回臺灣經過實驗測試,自行改良創新,研究了哪些瓦斯能夠燒哪個種類的玻璃,如此一來,就能夠用較便宜的瓦斯,以及輕便的火槍,去打造cp值很高的琉璃相關工藝。

 

此外,因為火槍變得容易攜帶,學生們也不用一定得到老師的工作室學習,因此古老師到社區大學進行推廣,只要工具擺好就能進行製作,讓學生們更輕易就能上手,降低學習門檻,讓大家明白這不是很遙遠的工藝,並認為這樣的推廣才有意義。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