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鑲嵌藝術 傳遞台灣之美
【記者 張雅媛/台中報導】
「行腳」一詞與移動、探索、體驗有關,有一種冒險與旅程的意味,李億勳老師在旅行的過程中尋找靈感、探索新的創作元素及體驗台灣各地不同文化,透過拜訪不同的地方以拍照的方式留下旅途中所見的美好景物,將這份美好的記憶作為藝術品創作的主題,並以「行腳」為名舉辦作品展。
「行腳」 - 李億勳馬賽克創作個展於台中市北區紘沙龍藝文空間展出,展期從2023年9月23日至10月29日。本次展覽「行腳」為李億勳的台中首次個展,展覽名稱靈感取自於李億勳走訪台灣各地景點時以拍攝紀錄的景物,因此命名為「行腳」。
「行腳」作者李億勳講解展覽作品 (圖片提供/紘沙龍藝文空間)
馬賽克鑲嵌藝術師李億勳,來自高雄市,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從1986年開始任教於各大學美術系,李億勳說,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說時間永遠都不夠用,就決定於2023年提早退休全心投入自己的創作旅程。
師承顏水龍老師的畫工與技法,創作中多本地特有與常見之素料為主,而磁磚更是臺灣建築最常用與數量最多之建材,作品技法將「傳統廟宇之剪黏工藝結合西洋鑲嵌壁畫」之技術,創作出具有濃烈本土風格之作品。1986年李億勳擔任顏老師花蓮慈濟醫院馬賽克壁畫「釋迦問病圖」的創作助理,學習馬賽克鑲嵌製作技術與觀念,把不同的明度、彩度、色相的瓷片混和使作品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層次與畫面,並將平面的視覺延伸至立體的設計,隨著肌理而行,讓整體作品表現出生氣與靈動感。
立體作品十二生肖系列的《豬》、《狗》。(攝影/張雅媛)
鑲嵌藝術是把不同材料嵌入主要材料表面以創造圖案或裝飾效果的一種藝術形式,最常見的材料是木、金屬、石頭等,但藝術家們創作時也常使用不同的材料,例如寶石、貝殼、金屬、木材等,將它們巧妙地嵌入主材料中,以形成獨特的圖案、花紋或場景。鑲嵌這種技術可以在家具、藝術品、建築裝飾等多個領域中找到應用,而李億勳的鑲嵌藝術作品以立體作品為多,在臺灣各地如學校、捷運、公家機關處處可見李億勳的馬賽克藝術創作。
傳統廟宇的剪黏工藝和西洋鑲嵌技術結合,使用常見於東方文化,尤其臺灣的寺廟建築中常利用彩色瓷磚、石頭剪成各種形狀以拼貼的方式呈現在建築物上。李億勳說「磁磚對於台灣比較有熟悉性也較容易取得,如同顏水龍老師說的,本土的材料製成的作品更具本土性」而西洋鑲嵌則是一種利用寶石、玻璃或其他材料嵌入金屬框架的技術,常見於教堂和宮殿的裝飾。兩種技術的結合可以創造出獨特的藝術品,將東方和西方的美學融合在一起,展現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李老師認為這樣的創新可以激發人們對臺灣文化傳統的理解,同時也促進了藝術的發展和多元性,試著將這兩種技法融合創作出驚人且獨特的藝術作品,為人們帶來新的視覺饗宴。
「行腳」展出以台灣地方主題的作品。(攝影/張雅媛)
《旗后燈塔》中的燈塔為高雄紅毛港漁村的象徵。(攝影/張雅媛)
本次展覽中的作品以高雄地區景物居多,《旗后燈塔》中的旗后燈塔為紅毛港漁村文化重要的景物,這座燈塔見證了紅毛港一代又一代漁民的勞動和生活,成為他們信仰的象徵,也承載著歷史和回憶。「燈塔」象徵上可以代表引導、指引和保護的角色,燈塔在海港地區被視為海上的明燈,給船隻安全的方向,旗津燈塔是漁船航行的指引,同時也是歸巢的象徵,因此作品中代表希望、指引和安全感。
作品《安康魚》正是紅毛港漁村生態的代表作品,以顏色鮮豔的嵌塊配色製作安康魚為底疊加上不同的海洋魚種、貝類,來展現紅毛港的漁村生態豐富性,以及紅毛港人與海共存生生不息的氣力。安康魚的「安康」代表平安和健康,對漁民來說這關係到他們的生計和生活,安康魚象徵著漁業的繁榮,漁民們的平安出海和豐收返航。
《安康魚》疊加其他魚類及貝類,展現漁村生態豐富性。(攝影/張雅媛)
李億勳是高雄人,經歷紅毛港遷村、拆船碼頭到海埔新生地,紅毛港在港都蛻變的過程歷歷在目,李億勳認為人與土地是親密的,紅毛港的特殊聚落生活以及漁村文化,是珍貴的文化資產,紅毛港人與海共存生生不息的氣力從沒消失過。李億勳於民國98年創立紅毛港文化創意的工作室,申請勞委會多元就業專案工作坊,將以往社區營造的經驗帶入專案中,提供當地社區婦女就業機會也希望能將鑲嵌技術做推廣與傳承。
李億勳用馬賽克鑲嵌藝術作品來傳遞對家鄉文化的眷戀,為推廣馬賽克工藝長期努力於文化特色的保存與社區文化活動,李億勳也受邀到許多國外鑲嵌藝術聯合展覽,將臺灣的美及傳統廟宇工藝結合西洋鑲嵌發揚至世界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