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街人文茶館(阿爸の家) 在時光中紀錄故事
【記者 莊詠捷/台中報導】
南屯老街因康熙年間招佃墾荒而聚集不少打造和販售農具的店舖,因此舊稱「犁頭店」,是台中最早發展的第一條街,同時也是台中盆地斜貫通路的中繼交通站。在現今南屯路一段與二段尚未打通前,這邊的路形呈現三角形,所以也稱「三角街仔」。在這裡有間人文茶館,巴洛克式風格的牌樓建築紀錄了歷史,而茶館的存在,則紀錄了南屯老街以及老闆娘何淑女的故事。
三角街人文茶館是台中市公告登錄的歷史建築(攝影/莊詠捷)。
獨特的兒時記憶
何淑女民國五十四年在豐原出生,三歲時回到南屯,對於南屯老街最深刻的兒時記憶,是每年端午節他們家門口都會舉辦「穿木屐躦鯪鯉」的傳統民俗活動,相傳南屯老街是穿山甲穴,所以每年端午節居民都會穿上木屐用力踩地面,透過巨大的聲響喚醒冬眠的穿山甲,讓牠翻動幫助農地翻土,以利耕作,同時昭告夏天的到來。
三角街老店的演變 完成父親的遺願
三角街老店的事業起源是民國五十七年何淑女的阿公開的源豐布行,原本何淑女的父親在豐原和哥哥一起經營布行,後來分家時,何淑女的父親便回來接手經營源豐布行。民國七十年的時候,由於隔壁蓋房子地基挖得太深,導致何淑女家的房子傾斜四十五度,所以他們就暫時搬遷到別的地方,而三角街老店裡面的建築重建。民國七十一年回到南屯老街以後,因為成衣廠的興盛,不再流行做衣服,所以改為經營嘉豐百貨行,販售資生堂、華歌爾等產品,以及嬰兒彌月禮品及嫁妝百貨。民國七十年代正好是泡沫紅茶店興起的時候,何淑女回到南屯老街前,原本是在第五市場附近開設茶館,民國九十年隨著父親車禍生病,何淑女的小弟便向她提議,讓她回到南屯老街開茶館,因為當時百貨行已經沒落了,加上何淑女在第五市場附近的店面租金節節高升,必須在房租壓力下輾轉遷址,思索過後,她便在民國九十一年時決定回到南屯老街,將百貨行改成三角街人文茶館。
原先店名取為三角街人文茶館,是因為何淑女對店名沒有頭緒,便想到小時候人家問她住哪裡,她說南屯路人家可能不知道,但只要說三角街仔布店,他們就會知道她住哪。後來改名為阿爸の家,是她因緣際會知道父親一直有個願望,就是想從接手的布店出去到外面創業,做不一樣的事業。然而因為人太老實怕被人騙,也沒有貴人,所以一直有志難伸,何淑女驕傲的說:「爸爸以前寫書法很漂亮,我們家以前如果人家有喜喪,會來我們家買毛毯,上面貼的輓聯都是他寫的,爸爸的書法寫得很好。」但因為父親人太古意(台語,老實之意),便一直委屈在三角街這個地方,而何淑女想完成父親一直以來的心願,便把店名改成阿爸の家,說阿爸家的故事。
三角街人文茶館創辦人何淑女(攝影/莊詠捷)。
克服疑惑的眼神 要讓客人有回家的感覺
一開始回到南屯老街開茶館,何淑女面對的是親友和左右鄰居的不看好,後來因為有記者來光顧,覺得她的茶館東西好吃,也把南屯老街帶動起來,開始有報章雜誌報導,那些質疑的聲音才漸漸消失。而經營初期遇到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很多年輕人不做這個行業,覺得要進廚房碰油就不喜歡,所以初期客人從無到有的過程很辛苦,但還好何淑女做這行業已經二、三十年,以前的老顧客都會回來支持她,也幫她介紹客人朋友,她才能在南屯老街慢慢把茶館經營起來,何淑女說:「非常感謝那些老客人,我的客人都像我的朋友。」
推開茶館的門,聽到的不是以往熟悉的歡迎光臨,而是一句溫暖的「歡迎回家!」,何淑女說現在年輕人出門在外會忘了回家,說「歡迎回家」是希望讓客人覺得茶館有家的感覺,也提醒年輕人要記得常回家。在茶館的設計上,她也只給設計師一個要求,就是當沒有客人時,不要讓茶館看起來很冷清。何淑女笑著說她的茶館和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她的茶館「有感情」,外面整個老街的氛圍加上她的東西都自己做,就像客人講的,茶館就像他們自己家的廚房,客人家裡沒有開伙就會到茶館光顧。
用自己的熱愛 將地方推廣出去
三角窗從原本的創始店逐漸擴展到興大店、自立店,目前在台中總共有三家人文茶館。何淑女說經營茶館最困難的就是疫情那時候,當時沒有辦法內用,原本她想著要放棄,但想到三家店員工的生計,又會覺得放棄了他們怎麼辦?後來她就想到要轉型,轉為賣便當外送,即便賠錢也沒關係,至少要讓員工有薪水維持基本的生計。現在她的茶館也配合社區的愛心餐活動,由愛心人士來贊助這些愛心便當,再由茶館來代發放,只要有弱勢家庭或低收入戶的人拿證件來,茶館就會給一個便當。
對何淑女來說,茶館不僅是她展示對吃這個行業熱愛的舞台,同時也是能讓客人相遇、聊聊天的一個據點,她的茶館有在地的特色麻芛,她將萃取的粉狀麻芛製作成飲品,少了麻芛原有的苦味,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希望能藉由茶館將這個在地的文化推廣出去,讓年輕人能夠到茶館喝茶,知道麻芛是什麼東西,接下來她打算將麻芛製作成年輕人喜歡的冰淇淋,要讓其他地方的人也接受、喜歡麻芛。
三角街人文茶館特色的麻芛飲品(攝影/莊詠捷)。
歷史建築 要將故事一直延續下去
民國七十年政府要徵收三角街牌樓時,何淑女的父親並沒有同意,後來某一年的選舉,有人問他們願不願意捐給政府來維修,何淑女想著要留給下一代的年輕人看到這麼漂亮的牌樓,便同意捐了,只是室內有重建過,所以三角街牌樓並不算古蹟,只能叫做歷史建築。建築上面的「何」字,其實原本是上一個屋主的「黃」字,是某次地震快要掉下來,何淑女的父親怕砸到人,便請人把原本的「黃」字敲掉,有一段時間它一直是裸空的,是民國九十一年何淑女回到南屯老街開茶館,她的弟弟說反正他們房子也不會賣,那就把他們的「何」字用上去,於是她便請設計師做一個「何」字,重新弄上去。
何淑女說她最自豪的是沒有結婚生小孩,然後能教她的員工如何賺錢養家,她說現在年輕人比較不會想去學一技之長,她期望能由他們慢慢來帶動,讓年輕人覺得自己創業的感受不同,那是一種責任,也希望能透過茶館傳遞一種精神,讓年輕人對自己本身及事業有堅持,也能有社會、家庭責任。原本改名為阿爸の家,是想完成父親的遺願,說阿爸家的故事,現在已經過了將近十年,何淑女想把店名改回三角街,改說她自己和三角街的故事,希望能將茶館和她的精神留給年輕人繼續經營,不斷地延續下去。三角街人文茶館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乘載了何淑女想將在地文化從南屯老街推廣出去這份責任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