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故事
|
攝影目標 用影像留下美好老事物
2025-10-30
【記者吳尚恩、張恩綺/臺中報導】 從小在臺南保安長大的林煒凱,與鐵道有著深厚的緣分。國中時期,父親送給他一臺傻瓜相機,開啟了他與攝影間的故事。求學期間,他往返於臺南與高雄之間,那些在火車與火車站上度過的日子,逐漸讓「鐵道」成為他人生記憶中最真切的風景。而他對光影之間的變化尤為著迷,這便成了他在大多數作品中所追尋的其一事物。 |
|
|
|
從遠方凝望戰火:布夫的異鄉與家園
2025-10-24
【記者 彭昀慧、林珈芠、黃荷琇/臺中報導】 來自俄羅斯烏蘭烏德的布夫(Bulat Tarbaev),目前就讀於靜宜大學,是一名全日制學生。烏俄戰爭爆發的那一年,他正在蒙古的一所語言學校準備留學考試。當新聞畫面傳出戰火的消息時,他與同學起初以為只是謠言,直到上網查證後,才確定那是真實的戰爭。語言學校的學生們陷入一片震驚與不安,沒有人料到戰火會真的爆發。 |
|
從心出發 教學無國界
2025-07-08
來自台灣的華語教師Sylvia,已在泰國Nihao Academy耕耘教學第四年。她的教學風格充滿創意,深受學生喜愛,也讓語言學習變得不再是課本與死記硬背的代名詞,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場遊戲、一段記憶的旅程。 |
|
走進社子島 共創地方價值
2025-07-08
走進社子島共創地方價值 島語家常團隊,是一群由不同大專院校的學生所組成的地方創生團隊。原先成立的原因,是因為在高二時,想參加一個關於地方創生與社區再造的計畫比賽,因對專題的熱愛而聚集在一起,組成了「延平北路789小分隊」,展開他們的故事。
|
|
是貓奴也是整理師,森森用空間規劃解開生活焦慮
2025-06-24
【記者 駱萱/台中報導】
從科技業到整理職人 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許多人因為工作壓力與生活瑣事,讓家中物品越積越多,整理變成一項難以克服的挑戰。森森過去是一名軟體工程師,長期在科技業打拼。她的日常工作包括程式開發、除錯(Debug)、... |
|
從一碗仙草開始——「有感生活」用柔軟的方式實踐環保
2025-06-24
【記者駱萱/基隆報導】 在基隆安樂區的一隅,有一間名為「有感生活」的溫暖空間,靜靜地推動著對地球友善的生活方式。冠蓁今年二十九歲,大學畢業後從高雄搬到基隆,與媽媽共同生活,販售手作仙草與無包裝商品,空間裡頭還有一處是媽媽做經絡按摩的地... |
|
看見美好 形象顧問助人們重拾自信與方向
2025-06-03
【記者 駱萱/台中報導】
改變外表也找回自信 許多人有相似的經歷,站在鏡子前,總覺得自己的穿搭少了點什麼,或者在職場與社交場合中,總是難以展現自信。形象顧問 Carol 在多年實務經驗中,接觸過各行各業的客戶,例如學生、創業者、全職... |
|
舊衣編織,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用品
2025-06-03
【記者 駱萱/台北報導】 每年,數以噸計的舊衣被投入回收箱,然而,這些衣物的未來不應只是回收與丟棄。2003年12月搬遷至台北市大同區,一個專注於舊衣改造的手作空間裡,設計師們選擇了一條更實用的道路:教授簡單卻高效的編織技法,讓學員能夠親手創造出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 |
|
一根竹劍的信念與堅持
2025-05-21
一根竹劍的信念與堅持 記者 鄭得崴、王熙浩/臺中沙鹿報導 在劍道比試的背後,有一群人在默默堅守與傳承。萬導師,曾是劍道國手,如今是學生眼中的嚴師與榜樣。他用四十年的光陰,走過勝負場、走進教學場,把一根竹劍的信念轉化為培育下一代的力量。在資源匱乏的台灣,他仍選擇留下,只因他始終相信——劍道,能改變人生。 |
|
義診之旅 看見不一樣的生命
2025-05-20
義診之旅 看見不一樣的生命 記者 李泓廷、周家伃/臺中報導
許多人會在大學期間參與志工服務學習經驗,而有些學生將自己大學所學習到到專業技能結 合其中,為需要幫忙的人提供協助。來自台中中國醫藥大學大三生洪中彥,因為父親的影響開 始接觸了中醫,除了在學校的義診部與同學們一 同到台灣不同的城鎮義診外,也與家人們到了印度德里進行了中醫義診服務。
|
|
一處讓故事與靈感相遇的閱讀角落 大家書房
2025-05-08
【記者 高珞安、賴韋晴/台中報導】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總渴望有一處靜謐的空間,可以讓心靈得到片刻安放。而「大家書房」,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一個不僅僅充滿書香,還充滿故事與人情味的場所,吸引了無數愛書人、創作者、親子們,以及渴望學習與交流的人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