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垃圾」散發第二春,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在桃園市龍潭區一個名為「熊爸創意再生修惜站」的地方,正悄悄地為廢棄物品注入新的生命。這個由熊國興(熊爸)和周明芳(熊媽)夫婦共同經營的修惜站,將廢棄的物品修好,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們,或者是將這些廢棄物品製作成獨特的裝置藝術,使他們成為環保再利用的典範。
熊爸從十八歲便開始在修車廠學藝,累積了多年機械改造的技術,在某一次為了幫他的小孩製作手工玩具,萌生了將這項手藝延續並轉型的想法。因此,他決定和熊媽共同創立了這個修惜站。熊爸總是能在廢棄物中找到有價值的地方,將拿回來的廢棄物清洗和改造後,可以成為全新的東西或是藝術品。熊媽也提到「熊爸做的作品很妙的一點是,他不會做設計圖,假如今天他拿了一個原物件回來,他覺得可以變成什麼,就會天馬行空的想像並做出成品。所以為什麼說熊爸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因為你未必會找到一樣的物品,也不一定會想到這個東西可以變成什麼。」
然而,熊爸看似開朗樂觀的外表之下,其實背後也隱藏著許多的辛酸血淚。隨著修惜站營運的成功,熊爸與熊媽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引起許多人也開始效仿修惜站的做法,而市場上的選擇增加,修惜站就有點被蓋掉了,所以物品的流通速度減慢,甚至出現了資源過剩的情況。「我們整理了這麼多的廢棄物品,卻送不出去,這讓我們感到壓力很大、有點喘不過氣。」熊爸坦言。而熊爸為了支持修惜站的運營,他也有經營家庭廢棄物整理的副業,他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努力,讓修惜站能自給自足,實現「做自己的主人」這個目標。他提到,未來的期望是實現「三好」——穩定的工作、充足的物源和足夠的經費,讓修惜站成為一個持續運作的平台。
「環保沒這麼美,只是把生活的東西再利用而已。」熊爸認為,環保需要更貼近生活,而不是過於理想化。他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不僅是為了改變人們對二手物品的偏見,更是希望向社會傳遞一種理念—「每一件被拋棄的物品,都能擁有第二次生命」。他們以行動證明,只要願意付出創意和心力,甚至垃圾也能變成黃金。